《國 家》地球上的城市 & 結語 & 附錄 (全書完)
國 家
NATIONS
HILARION
地球上的城市
人們一直都認為,人類聚集在一起形成都市的內在驅動力,
只是因為希望確保共同防禦措施,免遭自然元素與野獸的侵襲,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渴望。
然而,這想法並不完整。
我們剛才所提及的驅動力確實存在,
但是,人類想要居住在人口密集的都會中心,
真實的靈性原因是與「再合一」的終極目標有關
〜首先是與人類家族,然後是與整個宇宙的其他生命體再合一。
除非發生許多影響人類的巨大變化和進步,否則人類不會完全了解這個目標,
但「再合一的驅動力」一直都留在人類的記憶裡。
這樣的驅動力不僅是城鎮都市形成的原因,也是其他類似現象的起因。
最明顯的現象是「異性相吸」。
人類的性別〜展現為一般所知的男性與女性兩極〜
是靈界安排所提供的一個管道,可以引導人類與生俱來的「再合一的驅動力」。
必須了解的是,雖然這種設計常見於地球上所有複雜的生命體,
但展現為兩性並非宇宙中所運用的唯一一種設計。
有些星球的物種都是同一性別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性別之分。
繁衍是透過一種自動生殖的機制進行,
每一個體生命能經由一種內部過程生殖自己。
然而,靈界認為,至少在靈性發展的初級階段,
性別的兩極對於人類會是理想的設計,
因為它會鼓勵兩個個體「結合在一起」,
這能夠在象徵性的層次上,為他們展現整體再合一的偉大遠程目標,
即整個人類的再合一。 [25]
我們已暗示過,在靈性進化方面,人類是在初級階段,這需要進一步說明。
當人類開始出現於地球上時,就靈魂的振動而言,是非常原始的。
人類也具有天真的品質,但是靈界為了將人類帶到靈性完全成熟的境界,
那份天真必須被留在物質界的嶄新冒險中。
我們的意思是,人類是有計畫的將自己投入這個物質世界,
認同「形象與架構」,以物質界的「東西」來操作和建造,虛構出財產的私人所有權,
而最終作出一個錯誤的結論 : 物質層面是真實存在的一切。
這最終的階段,極端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每一個人類靈魂都會經歷,
即使是那些目前已相信高等境界確實存在的人。
無神論的信念代表墮落與提升循環中的最低點,
在這個樞紐時刻〜至少對許多靈魂而言〜一絲真相的微光會顯露出來。
真相以許多方式到來,但是所有的方式都能啟發頭腦的好奇、探索、和追尋,
找尋一些不同的世界觀,以免落入無神論總是帶來的全然絕望。
許多人類的靈魂尚未瞥見那真相,也尚未從唯物論的泥沼中掙脫而出。
大災難的震撼就是靈界為這些人所安排的。
當他們開始看到自己周遭的世俗架構崩潰瓦解時,
〜這些架構是他們一向視為真實存在的一切〜
他們會被迫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真相。
在這樣的反思中,許多人會從原本的自我桎梏中發現解脫之道。
在許多方面,人類當今的文明城市已將世俗架構具體化,
使它們越來越像是實相世界的主要支柱。[26]
它們甚至能引導一個整輩子的生活都侷限於一座典型大城市的人做出這推論 :
人類已達成了所有的進展,並沒有任何外來的幫助或支持,
僅僅因為那些幫助的痕跡並不明顯。
城市的煙霧遮蔽了星空。
自然成長的生物在密集高聳的水泥華廈間努力掙求一點卑微的空間。
即便是流經許多主要城市的大河川,也失去了它們的尊嚴 :
它們的水質被污染而產生惡臭,它們的水面被漂流物與垃圾玷污,
它們的自然水道被水壩、人工堰、和水閘門阻斷了。
難怪城市的居民會失去曼妙宏觀的視野,
而且忘了宇宙是浩瀚無邊的,並非結束於地鐵的終點站。
由於人類自己決定了每一個大都會的建造方式,
在這些文明的大城市中,真相被普遍隱藏。
然而,注意到每一個城市之間有許多微細的差異程度是很重要的,
這些差異往往象徵性的顯示不同都會中心的大多數人口的特質。
在此,我們希望更詳細的說明這對應性,
好讓讀者能了解每一個大城市的平均靈性水準。
首先,應該要看的是人們給予兩個次要國度的空間 : 植物界和動物界。
大城市裡公園綠地的規模大小和品質,是植物受到尊重的明顯指標。
把越多空間留給人類賴以維生的植物界,
表示人類對所有比較弱小的物種有更進化和憐憫的心態,尤其是對樹木、灌木、和植物。
若要了解大多數人們對動物的態度,就看市立動物園的環境條件和座落地點。
是將動物關在狹小擁擠的獸籠裡,或是寬敞自在能任其走動的空地
〜甚至有地方可以讓牠們躲藏不與人們接觸?
野獸是被關在鐵籠裡,或是採用人道方式,以壕溝或類似的保護措施隔離?
最重要的是,動物園是為了人們的方便而設在城市的一隅,
還是設在鄰近鄉間的地方,好讓動物能親近自然未被破壞的環境? [27]
所有這些考量都顯露了人們心中最重視的是什麼。
每一個大城市的地鐵系統和市民的集體潛意識息息相關。
如果地鐵髒亂、危險、遭人肆意破壞,就像紐約一樣,
那麼,你可以合理的推論出當地市民的集體潛意識裡有哪些東西。
此外,如果地鐵像多倫多的一樣乾淨,或像蒙特婁的一樣富有想像力,
或像巴黎的地鐵一樣極為複雜,那麼,同樣的,
你也可以推論出,當地市民的集體潛意識裡有哪些相映的東西。
任何一個大都會的警力顯示並剖析了市民內在的強迫和暴力傾向。
如果警察人員看起來像惡霸,或全副武裝,或藐視並粗魯的對待市民,
他們只是反映了市民內在類似的特質。
反之,如果警察人員是有禮貌的,儀容整潔端正,而且謙虛客氣不唐突,
那就反映了 : 市民同樣是有禮貌的,尊重他人,而且很少有強迫和暴力的行為。
世界上有許多大城市坐落於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
這樣的城市當然都有「濱水區」可供船隻停泊,或者市民可以垂釣和散步。
濱水區的整體狀態可以非常準確的顯示人們與自己的感覺如何保持聯繫,
以及他們注重情感的大致程度(因為水象徵感覺和情感) 。
如果濱水區髒亂、危險、有異味,或成為流氓聚集所,
那麼,你可以知道這裡的市民在情感方面覺知欠佳。
然而,如果努力美化濱水區,興建水濱公園,沿岸建造美觀的大樓,
那麼你會知道當地市民並不害怕情感,還希望將情感充分融入生活中。
既然水代表情感,所以也該檢查水的氣味,污染或混濁的情況。[28]
最終,一個城市的領導意識則象徵性的展現於它的主要建築物〜市府大樓。
如果這棟大樓光明潔淨,引人注目,而且外觀優美,
你會明白這個城市的主流集體意識有某些相映的特質。
有些城市的市府大樓就非常特別,像是多倫多的市政廳。
它象徵市民具有非凡的前瞻意識,
已準備好脫離老舊陳腐的形式,敞開迎向未來。
其他地區的市府大樓則單調無趣,或平淡無奇,或疏於維修。
同樣的,你可以推論出當地市民的相映意識。
我們已經在這篇短文裡發展出一套解讀方法,可了解世界上許多大城市的象徵。
然而,我們要強調這只是生活象徵學中的一個例子
〜這個方法可以成功的應用在任何一個經驗領域。
你的身體,你的住家,你的穿著,你吸引來的交友圈
〜這一切都富藏著你個人意識特質的含義。
唯有靜思這個觀念一段時間,你才能迅速的感知:
在你的人生中,豐盛的訊息一直都是如繁星般的展現於你的面前。 [29]
結語
〜赫萊瑞恩〜
這本書的訊息是為了幾個目的而被傳達的。
首先,是為了提供比人類一般見解更具靈性導向的觀點以綜觀地球上的事件。
其次,是以目前地球上各個國家的經驗為基礎,
採用寓言的方式,提供投胎的靈魂一些課程與教訓。
很少靈魂知道,允許現階段地球的「國家分立時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是為了容許不同的國家去經歷學習的各種階段,
並且與人類靈魂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去消除業力。
藉由觀察在歷史這個大舞台上所發生的一幕幕事件,
生活在地球的人們能更宏觀的感知,同樣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學習過程和因果報應。
那些對於這個觀點有所遲疑的人,可以再次閱讀前面的章節,
尤其是日本、伊朗、德國、法國、和美國。
事實上,這些國家正在經歷人類的課程,也與人類以同樣的方式清除業力的負擔。
這本書最後的一個目的是 :
在預言方面提供一個練習,並不是為了證明在靈界的我們有能力,
比地球層面的人,把未來看得更清楚 (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而是為了以實例說明 : 預言是一項複雜的事情,它可能失誤或不發生,
而且預言應該被視為敘述未來事件「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機率,
結果取決於預言警訊接收者的「反應」。
真正的神秘主義者一直都了解,最好的預言家的預言往往不會準確實現,
換言之,預言者的警訊內容讓聽者印象非常深刻,
以至改變了他們的心和想法,因而能避免預言者所預知的事件。[31]
事實上,預言唯一且真實的正當理由是
它可能敦促那些聽到預言的人去改變他們的生活,進而改善他們的靈魂。
因此,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在這本書所做的一些預言不會實現,或改變為不同的形式出現。
如果那改變是風暴的減弱,那麼我們只能對這結果感到歡欣。
事實上,這本小書以及這一系列其他書籍的整體目的,
是儘可能去敦促更多的靈魂放棄他們老舊的唯物和自私的行為模式,
並且對他們的弟兄擔負起服務的十字架
〜因為經由這樣的行為,他們將在自己的內心燃起溫暖的火焰,
可保護他們免於此刻正在扣門衝擊的災難和困境。
我們已在其他書中提及了人類為期七年的大災難,
並且暗示 :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災難就會陸續發生。
目前這個時間表已經變更,感謝這個世界上眾多靈性追求者的偌大努力。
但是,在二十世紀末之前地球的黑暗必須被清除。
在口述此文時,只剩下短短幾年可在人類的思維和內心帶來影響巨大的改變,
以至於只有少數人認為這是可能的。
但是,我們相信不只可能,而是很快即可達成
〜只要你被說服而相信這真理,就請鼓起勇氣說出你所相信的。
許多弟兄們的靈魂正渴望得到你內心所了悟的真理。
每當你發現一個機會,就請說出來。
你們的指導靈、世世代代為提升人類靈性而貢獻良多的高靈們
〜甚至是創造萬物的偉大上主〜都希望你們對弟兄伸出援手,
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在他們面臨恐懼的最黑暗時刻。
不要放棄他們,因為那樣的話,你也已放棄了自己。[32]
願所有關心人類奮鬥的高等眾生的和平與至福,永遠與你們同在!
嗡 嘛 呢 叭 咪 吽
附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