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生活的奇蹟:
用簡單的量子牽引法,創造強效的立即療癒
The Secret of Quantum Living :
Powerful Techniques for Rapid Healing
作者:法蘭克.J.金斯洛
p22~p27
自我﹙ego﹚會以兩種方式來表現,一種可能是寧靜、覺得擴張與完整。
你深深凝望著繁星滿布的夜空,或是醒來時覺得與一切同步,
彷彿世界上一切安好,就會出現這種感受。
另一種自我的表現,則是我們 99 % 的時間都處在其中的狀態。
這種自我感到十分空虛,想要蒐集周遭的人、事、物來填補這種空虛,
讓自我暫時感到滿足。
關鍵字在於 : 暫時。
我們似乎無法永遠滿足自我,對吧?
我們買了新車,自我覺得非常滿足,直到車門凹了一個洞,
或是得繳第一筆貸款,這種感覺就不見了。
在繳完最後一筆車貸後,我們迫不及待想擺脫那輛車,再去買一輛新的。
新車子、新工作、新食物、更多錢 更多時間、更多愛..............
我們的自我無止盡地瘋狂尋求更多新經驗,希望擺脫內心深處那個微弱的聲音,
那個不斷低聲說著「還不夠」的聲音。
你很可能會認為這種空虛感不是好事,但它實際上是好的。
就和身體疼痛是好事一樣, 如果我們感受不到痛,就不知道自己受傷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有神經缺損的問題,或是罹患先天性痛不敏感症
( 全名為先天性痛不敏感合併無汗症。
無汗症就是不會流汗,經常伴隨著不會感到疼痛的症狀 )
等基因遺傳疾病,無法安全地攝取熱食;即使可以,你叉起一小塊牛排來品嚐時,
咬到了舌頭也不會發現,你去公園散步時凍傷了也不知道,
或是頭撞到櫃子角流血了也對此一無所知。
疼痛是一種自然警訊,告訴你有問題發生了。
空虛感也是。那是一種告訴我們採取的行動並未解決問題的警訊。
我們試著要蓋過那個不斷提醒我們在各方面缺少了什麼的聲音。
實際上,現代人非常有創意,能找到各種抑制那種聲音的方式。
科技是我們最偉大的工具,
完美地沿用了我們用來緩解飢餓等感受所發展出來的概念,
也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策略,
我眼前的電腦就是絕佳的例子,它是功能性產物,但只要連上網路,
它就成了人類發明出來的最佳娛樂設備之一購物行為也是,
我們之中有多少人買了自己其實不需要的東西?
有多少人記得「寵物石」這種玩具?
有誰還留著這個把石頭當成寵物的玩意兒?
誠實面對吧,
在你花了一大筆錢購買一顆非常普通的石頭後,
又捨不得把石頭丟到籬笆外。我保證你一定還放在地下室的某處。
我們依賴各種消遣行為,將注意力從空虛、寂寞、失去的感受轉移開來。
購物、食物、極限運動、性愛、電視等,可以列出來的還有許多。
我們甚至無法享受努力的成果,因為幾乎在那同時,
想要得到更大、更好成果的欲望就會鑽入腦中。
我們永遠無法透過填入東西、思想、情緒來填滿那個空虛的深淵,
這就彷彿想用黑色麥克筆塗掉儀表板的紅燈,好讓自己不會一直被提醒油量過低的問題。
空虛、無聊、不安、焦慮,這些就像身體的疼痛一樣,
都是一種警訊,試圖告訴我們有問題發生了。
這些警訊正在告訴我們,外在的活動無法保證內在的寧靜。
我們不斷向外獲取更多東西,真正的解答卻在另一個方向。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我們為何擁有無窮盡的欲望,想要獲得更多呢?
問題在於我們不需要更多,而是需要更少。
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比更少還少。
我們不需要任何東西。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實際上就是如此,
其運作方式如下 :
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生活有兩個面向 :
一個是形式與能量的領域,一個是一切的源頭「空無」﹙Nothing﹚。
實際上,最早指出這點的並非量子物理學。
一些靈性文獻,如《吠陀經》、《奧義書》、佛家與道家的經典,
以及基督教教義中,都指出了創造之前先有空無的存在。
你可能會想,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事實證明,空無並非空虛。
請繼續讀下去,一切正變得越來越有趣了。
所有創造出來的事物,星塵、反物質、瓢蟲、甜美的夢,
都以形式和能量存在於相對世界裡,涵蓋並遍布一切有形有相領域的則是空無。
空無具備所有基礎材料,能使用無限多樣的事物來填滿宇宙的存在,
但做為空無本身,它不具有特定的形式。
我們要如何知道空無的存在?
聖人與科學家都告訴我們它確實存在。
量子力學理論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
被愛因斯坦視為思想的繼承人,他說,「空無意味著秩序。」
《創世紀》的開頭兩節這麼寫道 :「起初......地是空虛混沌。」
空無的回音也在三千多年前被聽見,出現在《鷓鴣氏奧義書》的開頭 :
「起初,世界是無。」
然而,空無無法靜止不動,
因此它忙著創造。
最初的活動就是思考。
最初的思想就是關於自身。
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最初的思想創造了「本我」﹙Self﹚的意識,
也就是你所知的「大我」﹙I﹚的不受限本質。
接著,空無想到了所有能創造的美好事物,也就是空無變成某樣事物的時候。
《創世紀》接著觀察到了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 : 要有光,就有了光。」
《鷓鴣氏奧義書》也告訴我們 :「從無生有。本我是從自身存在創造而來。
因此,也稱之為 『本我自生』﹙Self-Made﹚。」
因此你可以看到,空無創造一切的概念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這確實有其道理。
將空無的概念與空無的經驗相加起來,將對我們產生非凡的影響,能讓我們脫離苦海。
就是如此。空無可以根除痛苦、悲慘、絕望,能平衡各種失衡,同時活化身心。
這是真正的神奇子彈,瞄準所有人類的疾病與瘋狂,
同時毫不費力地消除掙扎與壓力,是一體適用的解方。
因此,在自我從一段新關係或一輛新車中走出來,
向外尋求滿足時,最好隨身帶著空無,
否則最後只會得到不想要的東西,就是痛苦。
這麼說很瘋狂,不是嗎?
我們認為自己需要蒐集更多東西放在身邊,例如財富與朋友,才能感到富足。
然而,我們也都知道,任何你能得到的東西,都可能會失去。
我們認識的人都有失去財富與朋友的經驗,
他們本來以為自己可以一輩子擁有那些東西。
令他們感到痛苦的並非是失去,而是害怕失去,以及想再度獲得的渴望。
人、事、物都不是問題的所在,問題在於心對它們產生的依戀造成了痛苦。
心緊緊依附在事物上,是因為不知道空無的價值如果你擁有空無,那麼就無所失。
我想最後這句話不太需要多作解釋。
我們用寧靜的觀點來看空無。
我們感到平靜時,就不會受苦,對吧?
寧靜與恐懼不可能共存。
寧靜的心無法理解痛苦,兩者可說是完全相對。
寧靜並不會排除恐懼與痛苦,只不過 不會允許它們存在於那種氛圍之中。
寧靜是恐懼的瘠土。如果我們要著手處理痛苦,對寧靜多點認識對我們有好處。
什麼是寧靜?如果大致上將它視為一種心理活動,我們會說寧靜是較少活動,對吧?
你感到寧靜的時候,內心非常地安靜,對吧?
請你想像觀看日落或是坐在森林裡的圓木上,
以及和老闆爭辯,這兩種相反的情形。
即使你的身體相當活躍,也能處在寧靜的狀態中。
長跑選手經常提及自己在身體努力活動的同時,仍維持著內心的寧靜。
重點在於,無論身體正在做什麼,真正的寧靜都反映在心智上。
所以我們可以說,心智活動越少,越能反映出寧靜。
如果這一點為真,我們或許就能說,沒有活動就是絕對的寧靜。
活動是能量,沒有活動就是沒有能量。
沒有能量就是空無。
因此,空無就是絕對的寧靜。聰明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