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光譜丨詳解人類意識發展的 10 個階段

 


意識光譜丨詳解人類意識發展的 10 個階段


胡因夢





人的意識有階梯的構造


  從分離,走向統和

  這就是“意識光譜”


西方超個人心理學家肯威爾伯將人的意識層次分為 10 個階段。 

他認為:人類的成長和發展必須經過一連串的階段和次第,

從發展最低和最不能統合到發展最高和最能統合的階層。


本文容由胡因夢女士整理自肯·威爾伯系列著作



發展的過程中自我,首先會認同它所處的階段,接著必須通過那個階段的考驗;

但為了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自我必須擺前一個階段或不再認同它,

這樣才有空間進入到更高的層次。


換句話,自我必須有能力區分高低,並認同更高的階段,然後整合這兩者。 

這種區分和整合的工作,自然會形成所謂的演化點 ── 

指的是一個主要轉折點或意識發展中重要的一。 

從自我的角度來講,它是一種發展和成長;

但是從終極真理的角度來講,它不是發展和成長。 

而是我們心有一個態要層地露它 ── 

我們不是透過一個刻意的修為去捏造出那個態,

而是事實上我們心有不同的階段,

只是一層一層去發現而已。 



第一層感官與生理本能階段( 0-7 個月 )


關鍵字:物質和肉體次元、無法區分自己和外在環境、

精神分裂症、藥物和精神療養院加以監護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下一代的人都知道,嬰兒在這個階段是發展他的四肢、

身體的運用、感官的協調性,所以它是屬於物質和肉體次元的一個發展階段。


此乃皮亞傑 ( 認知發展,瑞士心理學家 ) 所謂的知覺動作本能階段,

同時也是印度三大聖哲之一的奧羅賓多所謂的生理知覺階段,

也是吠檀多哲學所謂的肉身階段。


這個階段的嬰兒,無法區分自己和外在環境,

因為他的自我還沒有建構出來,沒有任何分別意識。 

那麼在這個地方,長年以來,威爾伯和榮格 ·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的概念之間一直有一個無法融合的部分。


心理學家榮格一直覺得,小嬰兒的這個海洋式的無分別態,

很接近甚至就是開悟者的那個與萬物融合為一的境界。 

在榮格的概念裡,這兩個態幾乎就是同一個態。


但是威爾伯就竭力反駁了榮格的這個觀點。

因為小嬰兒的無區分的態,是完全沒有發展出自我之前的非常原始、

非常初階的一個意識態,所以他認為榮格犯了前超的誤謬。


那《鑽石途徑》的作者阿瑪斯( AHAlmaas ),他是融合了這兩者,

他認為榮格講的有道理,威爾伯講的也有道理。 

他認為這個初階的態,的確非常類似最後的開悟態,並不是截然去區分前超。 

但他認為,也有階序之分。 


這是心理學界的三位大家他們各自的觀點。

在這個階段的嬰兒,沒有法區分自己和外在環境。 


0-7 個月的嬰兒,照理,應該是完全被愛的一個態。

但事實上,在精神分析史裡面,有許多恐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這個階段遭受了嚴重的虐待。 


像我工作坊裡的學員可能都知道,

我在工作坊裡舉過一個案例,是精神分析史裡著名的案例。

有一個女性,精神分裂了 13 個人格。

 

隨時隨地都會忘記其它的人格,然後進入其中的一個人格,

過了一段時間又轉換到外一個人格。 

似乎永遠要透過不同的人格和角色轉換,借助這樣人格分裂的態來逃避面對自己。 

那為什麼一個人能這樣不能接納自己,無法面對自己深層的經驗? 


是源自於最早期的時候有過受虐的經驗。

的經就是在嬰兒期,的母親用刀子和叉子插到的陰道裡面虐待; 

然後等大一點的時候,把放在櫃子裡面; 用子把吊到半空中,

一吊就是兩三天,不給任何的東西吃。 

然後隔段時間再把放下來,餵她一些東西…


這個母親本身就有精神分裂症,所以這個女嬰小時候遭受到了這些非常非常恐怖的虐待,

就形成了日後完全無法接受自己的生命經驗,

只有藉助分裂成不同的人格才能活下去。 


但是後來很幸運地遇到了一位相當不錯的女性心理治療師,

花了十年的時間慢慢地統合分裂的 13 個人格,

最後成功了,讓統合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格。

最後也結婚生孩子,過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這個例子就是在 0-7 個月的時候遭受到了不當的對待,導致長大以後的一種嚴重的病症。

就會造成外界限模糊、夢醒不分的態,進而延伸出嚴重的病症。

譬如自閉症和共生型精神病( 2-6 個月為共生期),

若持續到成年,就會助長抑鬱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


對治方法,只能使用藥物和精神療養院加以監護。 

也就是,這樣的生命基本上這一生就廢掉了。

所以任何一個生命它在 0-7 個月的時候都不能受到不當的對待,

否則意識的有一個部分就停留在一個意識的地下室里,

完全把這個人往下拉,不能達成一種統合。

如果在這個階段發展健全,那就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二層情緒欲力階段( 1-3


關鍵詞:情緒和原欲發展、確立自我、與母親分離、解除共生、界限不清、

沒有無意識裡的動力、自戀型邊

(邊二字,指的是介於上個階段的精神分裂症和下個階段的精神官能症之間)、

結構建立療法


凡是有一點心理學訓練的人都知道,是一個人確立自我的時期。

1-3 是一個人的情緒和原欲發展的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生物本能衝動、感覺、認知、

情緒; 生命力、欲力、氣、生物能開始發展。

自我在這個階段,必須區分自己和外在世界,

認清身體是獨立於身外世界的存在,建立起自我感,與母親分離。


的時候,其實就是要和媽媽分開了。 

也就是,我是我,我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我的身體是獨立的。 

我在慢慢確立這個自我之後,才能發展出一個健全的人格。

但是很不幸的是,從我本身的治療經驗,帶工作坊的經驗,

還有很多心理學家治療者的經驗發現,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在 1-3 的發展階段還沒有完全確立他的自我。 


也就是,和母親還沒有真正地臍帶切斷,健全地分開來。 

很多人和母親還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

或者是一種自他不分的態,健全的疆界感沒有建立。 

那麼長大之後,就會有很多的行為舉止,甚至生命重要的決定,都是為了滿足母親,

或者母親的情緒和各種心理態好像都是我們的。

所以有很多心理的投射作用,在自己和母親身上有一種混淆不清的認知。

這個階段若是生問題,譬如長期缺乏關愛或受虐導致挫敗,

自我的疆界感就會模糊混淆,進而形成完全自我中心的傾向。 

就是媽媽是我,我是媽媽,兩個人不分。


那長大之後進入社會和他人互動時候,他沒有法有一個界限。 

他到了一個環境以後,這個環境裡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他自我的延伸。 

這種人的人格特質就是分寸不清、越俎代庖。


到了任何一個場合,他這個甲方自行決定一切事情,

他不管乙方的感覺和決定是什麼,一切都是以滿足他甲方的需求為重點。

對應模式就是,永遠希望別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他永遠都想成為人矚目的焦點。

所以帶有一種嚴重的、非常明顯的自戀傾向和自我中心傾向。


在社會上,我們發現這樣的人不少。 

在我們周圍,朋友圈子裡,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人。

這種人,基本是他的結構沒有建構好。

這種情緒不穩定的自戀症,必須採用結構建立療法。 

也就是要助他們建立清楚的界限感,讓他們知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是跟自己無關的,

或者不贊同母親的意見不代表自己會遭殃。 

此階段的心理問題,不是出自情緒的壓抑,

所以沒有無意識裡的動力,也就沒什麼東西可以露了。


換句話,自我還沒強壯到有能力壓抑任何情緒。

通常這種人長大成人之後,一直在尋求和他可以形成共生關係的物件。 

他可能會在精神導師身上尋找,希望和這個精神導師永遠結合在一起,

也可能和他相戀的伴侶形成這樣的共生關係。

嬰兒式的這些自戀型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他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自戀型邊

(邊二字,指的是介於上個階段的精神分裂症和下個階段的精神官能症之間)的人,

很容易形成兩極症,同時也有自殺傾向。 

就是用自殺來取寵,用自殺來爭取別人的注意,這是一種取寵和撒嬌的方式。 

是用自毀的手段,來達成這樣一個目的。


他也可能會血,就是不斷地把金融刷爆了,錢全都用光了,

不斷地在這種躁鬱的情況下滿足他的物慾,有很強烈的情緒不穩定的傾向。

精神分析師或者心理治療師在治療這樣的個案時,就會發現這樣的人很難。 

因為這樣的患者他有一種能力可以操縱治療師。


我們在臺灣曾經和一個精神科醫師,也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就他有過一個個案,是嚴重的自戀症患者。 

他說這個個案的操縱手段非常高明,這個治療師完全被玩弄於股掌之中。 

動不動就要鬧自殺,動不動就像一個嬰兒一樣鬧這個精神分析師,

把他當成父母一樣,這是在這個階段的問題。

假設在這個階段如果發展順利,我們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我們就不會殘留一些精神上的問題,把我們往下拉。



第三層奇想階段( 3-4


關鍵詞:早期心智、早期象思考與概念的形成、英雄主義、情緒代謝不良、

罪惡感、焦慮、陰影層、精神官能症或解離傾向、露技法、下三輪

早期心智的運作形式,早期象思考與概念的形成。

思考,並無在意涵; 但概念有在意涵,能代表事物的種類。


3-4 這個階段的孩子,其特是自我中心、不自然、

相信萬物皆有靈、認為人類是宇宙中心、相信語言的神奇性。 

當然也有很多的成年人,包括原始部落這些未開化的原住民。 

他們的宗教信仰就是相信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到處都是神。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無法將主體與客體加以清楚區分,充滿奇想,

把自我和外在的世界基本還是聯在一起的,認為外在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延伸。 

而且把他的自我特質灌注在外在世界,對外在世界充滿了一種投射作用。


在這個階段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 

例如拿一面綠一面紅的球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看,把紅的面朝向他,綠的面朝向自己。

然後問他:“看到的是什麼顏色? 

“他一定會:”紅色。 

“但是問他:”我看到的是什麼顏色?

“他的回答仍舊是:”紅色。 ”


顯然,他無法以的立場來看待事物,也無法轉化成別人的角色。

充滿自戀的自我,深信他能直接而神奇地改變世界:

超人英雄只要看上一眼,山就移動了; 他們可以飛翔、融化鋼鐵、迅速撃敵人、

用魔力改變世界...... 充滿了一種英雄主義的自戀症傾向。

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很多政治領袖,就帶有這樣的特質。 

自以為自己是英雄,可以拯救全世界。

傳統的宗教信徒常常有這樣的傾向,會認為自己可以救贖生。 

經過法師們的鼓勵“是菩薩”,這樣一鼓勵之後,

一個人都變成菩薩了,充滿自戀地認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

其實某一部分仍然是在這個階段的,大 3-4 。 

所以在這個階段,自戀與自我中心掌控著一切。

如果這個階段的焦慮過於強大,為什麼會形成焦慮? 


3-4 小孩的需求,包括飽的需求,如果沒有得到身邊照料者立即的滿足,

就會有一種情緒代謝不良的情況,這種情緒代謝不良就會形成焦慮。 

在的焦慮過於緊張的時候,我們的自我就會壓抑這些焦慮的念頭和情緒,

而這些壓抑下來的慾望和情緒就是榮格所的陰影層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過於重就會爆發成精神官能症或解離傾向,治療方法是露技法。

通過一對一地懇談把患者在的深的焦慮和罪惡感一層一層發,

患者就可以把早期壓抑的情緒能量統合在一起。


那什麼叫做陰影層的問題? 

這是心理學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如果在座的有人聽不,我請們放鬆們的腦波,

我會講解給們聽的,因為們的場會影響我,對不起!


陰影層的意思就是

我們大部分的人,有一部分的認知,是不能接納自己的某一個傾向。

比如,我們不能接受在已經存在的情緒和思維的真相,

那我們就會把這些被我們否定和壓抑的模式變成了潛意識的活動,

也就是不能再清楚地覺知到的潛意識活動。

當這些涵變成了潛意識活動之後,就是陰影面。 

這個陰影層會影響我們的能量找不到出口,被壓抑在潛意識的底端。 

而這些負面能量並沒有消失,它完全被我們壓在心靈底端。 

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兩性關係,透過重要的關係互動,我們會逐漸露這些面向。

如果沒有露,就會越壓越多。


而這些負面的感覺,

終有一天會在外在世界形成一種遭遇、意外、或者是困境來喚醒我們,

讓我們意識到原來我們心深處仍然有很多無法察覺到的負面情緒反應。

所以,陰影面是我們個人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


假設在 3-4 這個階段,我們在被父母灌輸了非常多的概念。 

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已經在給孩子灌輸是非對錯、

“應該”、“不應該”的這些概念。 

這樣做是不對的!” 、

這樣做是要受懲罰的! “,

特別是中國的父母的教育,帶有很多威嚇、懲罰和否定的成分。


這些負面的教育,很容易讓一個孩子形成罪惡感和焦慮,

這些感覺就會在這個階段鬱結在心靈深處。 

長大後如果沒有法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治療者,就會帶著這些負面能量在我們身體裡面。

我們的下三輪,海底輪、臍輪、太陽神經叢,都有很多鬱結的能量。 


當一個人開始靈修、開始在身心靈方面下功夫的時候,

下面三個脈輪的負面能量如果不釋放的話,很難達成高層意識的發展。 

如果這個階段發展順利,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四層神話階段( 7-11


關鍵詞心智發展的中間階段、從角色和規則來進行思考、換位思考、

化社會規範、沮喪、抑鬱、低自尊的傾向、認知治療

心智發展的中間階段,又稱為具體運思以及從角色和規則來進行思考的階段。


換言之,7-11 我們開始上小學,學校里會灌輸許多具體的思想,

然後我們學會以一種角色的方式去思考。 

我有老師、爸爸、媽媽。

個人在這個社會都扮演著自己的既定角色,

然後按照這個角色的規範,進行一種日常生活的運作模式。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能轉換成他人的角色和包容他人。

這時自我神奇的魔力,開始轉成對女神的崇拜; 

如果自我無法神奇地改變這個世界,至少神和女神可以得到。


處在第三奇想階段,自我永遠認為自己有能力展現奇跡; 

但是到了神話階段,展現奇跡的能力開始屬於一個更巨大的神

(耶和華真的助摩西分開了紅海)。

如果奇想階段是運用儀式來展現自己的神力;

那麼神話階段就是以告來祈求神或女神為他展現奇跡。


如果這個階段發展不好的話,我們會發現許多三四十的成年人,

仍然以非常主觀的態度在和別人對應,甚至完全不能換到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總之,自我從神話階段開始發現自己並不能神奇地改變外在世界,

所以他的自戀傾向會逐漸降低,自我中心的傾向也開始縮減,轉為以社會為中心的態。


研究者稱之為隨俗階段,就是隨順著世俗的規範,隨順著世俗社會的思維模式來生活。 

但因為無法獨立判斷,缺乏省力,只能毫無伸縮性地追隨世俗準則與角色扮演。

所以這個時候,很容易被主流社會的概念影響。 

有的社會會認為某種行為是有罪的、不格的、

不符合標準的,我們就會把這種規範化到心,

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一種對自己的論斷或者是人生本。

這個本裡面一定充滿許多是非對錯的標準,

所以很容易形成沮喪、抑鬱、低自尊的傾向。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鬱結許多情緒問題。

如果取來的人生本是錯誤的,

這些錯誤的信念“自己不好”、“不得被愛”、

“有罪”等等,就會延伸出人生本病症。

治療方法被稱為認知治療。 


把錯誤的本連根拔起,重寫人生本,可以有效對治沮喪和低自尊問題。 

假設這個階段發展健全,就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五層理性階段( 11-15 歲 


關鍵詞:省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形式運思階段、

認同、認同危機、增加省力、哲學治療

此階段的心智開始有能力清楚地進行區分,

它開始去除具體運思的神話信仰,藉由證據與理解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它發現自我中心的奇想與神話式的神都無法奇跡似地改變宇宙的事件或滿足自我的慾望。


如果想從世界獲得什麼東西,就必須以它的方式來進行理解; 

真正的科學態度於焉誕生,自戀傾向又減低了一些。

所以這個階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還可以反觀自己的思想,

具有高度的省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有能力作假設性的推論。

皮亞傑稱之為形式運思階段,奧羅賓多稱之為推理之心,吠檀多哲學稱之為心意身。


個人在此階段可以開始反思社會規範,判斷它們得相信。 

此乃勞倫斯·科爾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和

羅爾·吉利根( Carol Gilligan )所謂的後保守階段的道德觀。

他不再受制於世俗社會的標準、任何一個團體、部落或社會,

得依照宇宙的根本法則來判斷自己的行為。


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發展出強大而持續的反觀力。 

“我是誰?” 首度成為最熾熱的議題。

前面一個階段的準則和角色已經不再能保護此人,因此必須再創造出一個新的身

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生一種健全的哲學上的認知,

就會出現愛利克·埃裡克森( Erik H Erikson )所謂的認同危機( Identity crisis )。 

這時只有一種治療方法能生效,就是增加省力或是哲學治療。

如果這個階段也發展順利,我們就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六層:統觀邏輯階段


關鍵詞:粗鈍次元、心智發展的最高等的運作形式、統觀邏輯、人馬座、重要的分野、

存在問題、人本心理學、意義療法、完型治療、存在主義心理學、生物能醫學、哈達瑜伽

如果心靈一直持續成長,人就可能發展出高度整合的人格。


第六階段乃心智在粗鈍次元最高等的運作形式,

一種統籌和整合的認知力,也是一個人身心統合的階段。

奧羅賓多稱之為高等心智,佛家稱之為末那識,

威爾伯稱之為人馬座(他用了一個占星學的名詞)。


所謂人馬座,就是上半身的人性和下半身的動物性,

也就是心智頭腦的理性邏輯的思維能力和原始的慾望進行了一個整合,

整合之後就會達到一種統觀邏輯的階段。


處於統觀邏輯的階段,心智不再忽略事物的差別性,

開始以有容乃大的胸懷達到統合,亦即整合多元非透視觀,

它發現了宇宙的多元性以及異中之同。

 

也就是,我們面對某種現象的時候,有能力立即看到它的全貌,

隨即就能用我們的邏輯頭腦分析和洞察它的真相,知道如何詮釋和認知。 

據社會學者們的研究發現,這個地球上真正能發展到第六階段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大部分的人還沒有能力對任何一個現象作一個統觀的認識,

然後用一種清晰的邏輯分析法進行一種完整的詮釋。


此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多半都是存在問題。 譬如:

人生的意義、存在的真實性、人的有限性和必毀性、主客及生死的對立性......

在這個階段會進行很深的思索,然後主客及生死的對立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認為的有一個主體在這裡觀察外面的事物,

這個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性是真的存在? 

還是這種對立性根本就是一個幻覺?


然後,還會對生死、美醜、陰陽的對立開始進行一種哲學性的思考。

如果這個階段的發展出現問題,治療方法採取的是人本心理學、意義療法、

完型治療、存在主義心理學、生物能醫學、哈達瑜伽等等。

假設這個階段發展順利,我們就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六階層是一個重要的分野,因為進入第七階層我們就進入到超個人的階段。

在第一到第六都是在個人性的範圍之,而從第七階層開始已經進入超越個人性,

也就是可以超越小我的範圍了。



第七層:感通階段


關鍵詞:超個人、大自然神秘體驗、感通經驗、

直覺力、精微化、拙火、能量場、呼風喚雨


心智在這個階段開始進入超個人或屬靈次元。

進入一個更大的場域,我們的知覺的範圍開始擴張。

這個階段的特是出現強烈地與大自然合一的神秘體驗,因此又稱為大自然神秘境界。 

也有人,這是蓋亞(整個物質宇宙)及世界靈的次元。


到第七階段的時候,我們的通靈能力要開始發展出來了。 

所以我們看,西方用科學在研究人的意識成長的過程裡面,完全沒有否認通靈現象,

而且很認真嚴肅地研究通靈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通靈基本上指的是觀能力和超個人性的靈性發展。 

就是超越我們小小的左腦的運作邏輯思考之外的直覺力的發展,

也就是右腦的直覺力的發展,也是一個精微化的過程。


奧羅賓多稱之為明心( illumined mind )。

感通階段是超個人的起點,知覺不再受身心的限制。 

開始有能力目睹(體證)身心,不再完全認同它,而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定力和覺照力。

換言之,如果我們大部分的人沒有超越第六階段的話,

仍然是在一個肉身的知覺範圍之的限制活著。


但當我們演化到第七層次的時候,就開始意識到體的拙火

Kundalini Energy,昆達里尼能量,先天氣,瑜伽士控制身心能量的階層 和能量場。 


這個時候就有能力意識到外面的場,

大自然的場,練氣功的人就會明白這是個必經的過程。

我們會擴張到這個對場的知覺,進入到這個態,

我們蓄積能量到一個程度,的確能達到瑜伽士或者是薩滿。 

就能控制身心的能量,然後能到達呼風喚雨。


兩年前我們曾經到西寧見過一位三十年在山洞里閉關修行的瑜伽士:秋英多傑仁波切。 

他三十年都在山洞裡面修行,修到一個程度以後,

他成功地在靠近玉樹那個地方,讓天上下冰雹。


我們在西方《聖經》裡面看到,耶基督也可以把食物從有限的變現成無限的食物。 

這個也是神蹟的展現,這是第七階段應該有的能力。

但是這個階段真正的重點還不是神通力的發展,

比較是持續性地能覺知到自己所有思維和情緒的意識活動,

也就是這個知覺的延續性能一直維持住。


所以第七階段開始進入超越大腦皮質層的活動了。

這個階段最容易走火入魔。 


克里希那穆提也講過靈界是最危險的,因為靈界的生是人類的數十億倍。 

如果一直在靈界玩通靈的遊戲,那就沒完沒了了,

那裡面有錯綜複雜的陷和現象,把我們在一個次元沒有法再往上統合。 

所以這個階段一切的感通經驗都要放掉,都不能執著,

然後才能成功地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第八層:精微光明階段


關鍵詞:更精微、大圓滿的修行、本尊會現前、更高層的我( higher self )、

超個人之原型、彩虹光、阿賴耶識、聖人、祥和


上一階段的呼風喚雨能力好像已經很偉大了,事實上還是粗鈍的,

還不精細,所以進入到第八階層更精微了。


到這個階段,注意力不集中在外在世界,也不集中在在世界。 

意識便開始轉化主客二元對立的幻相,而示現出超凡入聖的心之光。 


換言之,反觀自照、不斷地覺知的活動也可以放鬆了。 

也就是西藏密宗所的大圓滿的修行了,大圓滿的修行連觀也不刻意觀了。 


但是我們要很長的時間一直不斷地觀照,直到我們能進入這樣一種次元。 

在感通階段,我們開始與神性交流; 

在此階段,開始與神性合一,這個次元才是神的居所。 


但神在此處,指的不是粗鈍次元神話式的人格神,或女神聚焦於人的自我之上。

心智處在這個次元,將直接而鮮活地認知到自己的神聖形象,

本尊會現前,因此又稱為本尊神秘境界。

 

個人都有他的更高層的我( higher self ),

它和超我( super self )是完全不一樣的。

超我,是化的監督力量; 而更高層的我,是讓我們更自由,

在的空間更大,然後知覺的範圍更精微、更深刻、更完整。


奧羅賓多稱之為慧心( intuitive mind ),

吠檀多哲學稱之為意識身,佛家稱之為阿賴耶識。 

這個階段會出現個人化之神、超個人之原型以及更高的自我形象,

此原型有別於榮格所謂的原型。 

它是無中生有的萬象中的第一種精微形式,也是一切幻化的基礎。 


譬如:光體、明點、音聲示、五光十色的形、彩虹光和能量振動。

而榮格所指的原型,卻是人類集體經驗的基本神話結構。 

例如:智慧老人、妖精、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瑪斯、母神等等。 

威爾伯認為榮格最大的錯誤就是,混淆了集體潛意識與超個人經驗,

因為前者毫無神秘性,亦無超驗性。 

真正的超個人原型,其力量來自於超越時間的神性; 

榮格所指的原型,其力量則來自俗世史最古老的意象。 

即使榮格本人也主張人類必須擺原型的力量,

此過程他稱之為自性化( Individuation )。

 

換言之,人類必須擺集體意識才能真的當家作主。 

此階段,已經是聖人的階段了。 到這個階段以後,人就變得更謙卑,

對神通力更不在乎,所顯現出來的是一種懷若谷的聖人境界。

當我們親近這樣的修行人的時候,會感覺到非常地平等、

馨、祥和、充滿著一種非常暖的氛圍。 

這個階段能順利通過,就能進入第九階段,真正的本質開始被露了。



第九層:自性階段


關鍵詞:自性、涅盤、知覺的根源、無相、源頭、徹悟、幾百世的時間、二元對立性消弭

稱為無相本體、自性、涅盤、畢竟空、混沌或者宇宙深淵、阿因,亦即知覺的根源。 

因此,又稱為無相神秘境界。


奧羅賓多稱之為超越之心( Over mind ),吠檀多哲學稱之為大樂身。 

意識到達此階段,轉化過程就完成了,純粹的見或覺知開始融入其源頭。 

基督教稱之為神的源頭。


當我們進入到這個態,回歸到自己最深的本源了。 

領悟了本質中的本質,存在中的存在,然後進入到真真正正的澈悟境界和終極實相了。 

也就是,到這個態已經到底了。


但是從第一到第九層,我們可能要花幾百世的時間才能達到。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達到第九層大澈大悟的境界。 

所以一個人,對所有非關開悟境界的一切現象的執著,都要一層一層地放掉、落。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發現自己目前的態、我們的執著點,

仍然聚焦在某一些和開悟無關的態的時候,

我們就應該用九層的意識光譜圖來提醒自己,

目前大概處於光譜的一個位階,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藍圖。

終點是個無相的態,也就是所有的二元對立性都消弭掉了,

自我的實存感已經沒有了,沒有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了。



第十層:不二境界


關鍵詞:本自具足、不二、至上之心、清識、從來沒有失去過。

這是所有階段的最高目標,也是永遠存在於當下的背景場域。

亦即真空與妙有合一,神性與現象世界合一,涅盤與輪回合一。

又稱為一味、自然無念三摩地、超越的第四境或是不二神祕境界,

奧羅賓多稱之為至上之心( Super mind ),佛家稱之為清淨識。 

一味乃是圓滿成就者的境界,傳統通常採用一或兩種方式來形容個中的滋味,

不幸這兩種方式都令人感到混淆。


第一種對此境界的形容是:澈底的乏味。 

因為一味就是萬事萬物的滋味,一旦到這種滋味,到了所有的滋味。 

因此佛法的大圓滿把這類成就者形容成意興闌珊之人,一個感覺一切都無聊透頂的人。


第二種對此境界的形容是:無禮和大不敬之人。 

當梁武帝問菩提達摩實相的本質時,他只了一句廓然無聖。 

既然萬事萬物都具有同等的神性,也就沒有空間可以容納神聖感了。


處於感通階段的瑜伽士,通常擁有極大的神力; 

處於精微光明境界的聖人,通常散發的是祥和光輝; 

處於自性境界的智者與賢者,展現的是如如不動的平等心; 

處於不二境界的圓滿證悟者,示現的則是無窮的幽默感。

一切想要證實自己與不同的需求,

到這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自我的特質已經沒有了。


得注意的是:以上總結出的 10 個階段不是簡單的「一層又一層」線性進展態,

它是一個迴旋型的上升,它也可能是一個迴旋型的下降。

也就是:一個人在一天之有可能經好幾個階序;

或者這一生的發展程中會經好幾個階序;

但有些人一輩子可能只停留在一個階序。



本文源自網路。




留言

⚝ 熱門文章 ⚝

《創造金錢》目錄

《接受富裕》 目錄

《目錄》遠東大師的生活與教導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Masters of the Far East 又名 雪山大師《靈修大師》

《愛無止境》目錄

《創造金錢》第一章 你是豐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