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禪意〜覺醒的對話》 第二章 選擇安寧 (七)〜(九)

的禪意

覺醒的對話


Dialogue on Awakening:

Communion with the Christ


作者 : 湯姆 & 琳達.朋特

Tom & Linda Carpenter 





(七) 從做事中獲得安寧



問:

最近我有一個體驗,

我處於一種態或者感覺中,持續了整整一天。

沒有絲毫的困惑和恐懼。

我怎樣才能有意識的回到這種無懼的態中?


答:

事實上,那一天,

進入了無念(non-thinking)態。

思維停頓,只剩下完全的感受。


胡思亂想,才會生困惑與恐懼。

處在完全的感受的態下時,

這一刻,的本性最接近。

然而,要讓自己進入這種態,

,常常是最困難的,

畢竟,一直以為,“我思,故我在”。


思維已被錯誤的等同於獲得智慧的過程。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這種看法是錯誤、顛倒的。

真實的智慧只會在完全感受的態下流入。


,要達到這一態,

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喜愛正在做的事。

做帶給你內心安寧之事的過程中,

會逐漸放掉很多習慣性思維。

這種“做事”的過程,

不是以前那種邊做邊想、邊做邊計劃的做法。

的例子來,因為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

所以不需要去胡思亂想,

正是如此,清楚的去感受。

做事過程中生的快樂,讓感受到了安寧。


“做事”(Doing) 已經變成一個不好的詞了,

因為它常使人聯想到任性與固執。

而我在這裡描述的“做事”,

更像是一種意願......

願意讓自己臣服於完全的感受中。

要能完全的感受,得融入所做的事情中。





(八) 感覺的重要性



日復一日,刻,都不停的在 話、做事,

的言談舉止相伴的各種感受,常常被忽略。

這些感覺通常是不安、恐懼和焦慮。

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試著去留意它們,

因為當習慣去接納 、去感受這些感覺的時候,

一扇門就會打開,更真實的感覺,

那些安寧和喜悅,那些最後帶瞭悟自性,

明白自己真是上帝愛的延伸的狂喜,

才會通過這扇門流向


留意那些帶來恐懼的感覺時,

與品嘗過的安寧相比,

放下的焦慮自然會容易些。


我可以不厭其煩的告訴,如何放下恐懼,

為何放下恐懼,以及去認清恐懼的幻性,

可這些話又有多少真正打動過的心。


擁有了那安寧的感覺,獲得了融入上帝後的完全滿足,

昔日忘記自己本來面目而升起的各種恐懼,才會被棄之如草芥。


我的建議很簡單:

不管是什麼樣的感受,無條件的接納它們。

接受它們,藉由它們,才能與自性有最親密的接觸。



問:

誰先出現,感覺還是想法?



答:

會以為是想法生感覺。

如果更準確的描述整個過程,一種感覺要預先存在,

這種感覺〜非常可能是沒有意識到的〜

生一個念頭,而這個念頭又會帶來相應的感受。


但事實上,感覺先出現。


讓我這樣解釋,會更清楚些:

的頭腦處於平靜中,

擁有某種喜悅、愛與和諧的感受時,

是否注意到,那時升起的各種念頭,

好像也是從喜悅中延伸出來的,也包含那快樂?


以為是因為有了那些安寧、愛與和諧的想法,生了快樂的感受,

其實,這感覺,是形成那些想法的最初喜悅之持續延伸。


到達那一點〜

的頭腦更能持續的只與安寧生共鳴時,

會發現,念頭與感覺是很難分離的。

那個時候,誰先誰後,對,已沒有意義。


此刻,我之所以向指出念頭與感覺的先後秩序,

是因為目前最習以為常的各種念頭,常常都是的我執因為恐懼而生的。

從這一點來,明白的感覺是最初的原動力,將是非常有助的。


之前我們到去練習完全接受,接觸的各種感受,這樣做以後,會發現,

一旦把那些恐懼的感受與安寧的感覺做比較後,會更輕易的放下恐懼。

但如果只用安寧的想法去消除恐懼的感覺,

會發現這是比較困難的。



問:

在奇跡課程裡,好像法有些不同。

在談到見解 ( Perception ) 時,課程,

想法總是先到,然後才從想法中獲得見解。



答 :

感覺生想法,然後我執基於過去的見解,

賦予這些想法以意義。


還在見解的層次,明白,是以我執的角度在處理問題,

而壓制的大部分感覺,的我執最望做的事情之一。

當然,它會鼓勵活在恐懼中,而不會希望常駐安寧中。

還處於見解的層次,會以為想法是在感覺前出現的。


我現在教去覺察的感覺,以及從這些感覺延伸出的各種想法,

正是為了避免我執可能的錯誤。





(九) 對自己寬容些



問:

當我處於我執的態時,我只看到兄弟們的過錯,

而不願意去關注他們的完美本性,

這個時候,最能助我改變看法的事是什麼?



答:

先要對的清楚,此時的不情願,

並不能改變的本來面目。


基於過去的思維習性,相信如果做得不完美,

一定會受到某種懲罰,必須要受某種苦才能償還自己的罪過。

不過,現在已逐漸明白,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保持這信心。

就算想改變真我也是不可能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要麼認同自己是真我,

要麼把自己看成是那個局限的自我,也就是我們前面所的我執。

目前自責自己沒有如期望的那麼有靈性,

這樣做,只會讓的我執滿意。

尋求靈性成長時,

的我執會看起來也在實現這一目標。


現在有件事可以做,會對助,

那就是不要去批評的我執。

 不要以任何方式,

的注意力放在認為 我執對的負面影響或衝上。

這樣做,只會加強的我執。

然後,會把我執當成自我中邪惡的一面,事實上並非如此。

的我執,不過是對自己的錯誤看法,而這個錯誤不至於使它變成惡魔。


發現自己處於這種自責扎的態中,最和有用的方法就是:

告訴自己,這種自責不過是此刻的不成熟看法引起的,然後放下它。


不要抗拒它,不要責備自己擁有這種感覺。

要心存感激,因為,此刻退一,清楚的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

認出我執的表現,也認出本性的存在。

認出的本性,才能讓收回注意力,重新找回那安寧的感覺。


如果因為覺得自己沒能達到所期望的那種安寧的態而責備自己,

那只會加重這種焦慮態對的價

這樣的話,它會一直糾纏著,影響的程度會遠遠超出的預期。

不斷的注意它、批評它,心的扎只會越來越強。


正在學習愛沒有對立面。

如果只是愛此刻的,不管頭腦處於怎樣的態,

即使頭腦正在批評自己,覺得自己被我執所左右,

這愛會讓有怎樣的體會?

仍舊能愛自己


如果愛無對立是真的,

 那麼化解看似與愛對立的東西究竟有什麼好處?

去愛的我執,聽起來不是很合邏輯,

那麼去愛正在自我怨恨的自己,是不是聽起來更能接受?


愛此刻的自己,這正是我想的。


我的建議是,要改變喜歡批評的習性,

不必費盡心思去思考如何改變它,

而是更清楚明白自己真實態是愛。

越來越能意識到這一點,

會開始培養出在任何環境與情況下都能表達愛的習慣。

這樣,老習慣會漸漸被放棄。

不需要做點什麼去改變老習慣。

只需將那些少點愛意的想法換成更有愛心的。


任何時候,我都不會告訴,

減少批評心最有用的方法是去練習與這種習性相反的做法,

因為如果我這樣,

只會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比較和批評上。

越注意它,會發現放下它越困難。


練習不批評是不可能的。


安寧會帶給喜悅。

喜悅會讓明白自己愛的本性。

同樣的道理,我無法教去成為安寧。

我能教的,是放下那些不安寧的想法。


就這麼簡單,讓它們離去。

不批評它們,才能放下它們。

不抗拒它們,才能讓它們離去。

放下它們, 

因為深深的瞭解它們對沒有任何價

它們無法改變


真的做了這個選擇,安寧就會不請自來。




❤ 感謝 Arthur & Joshua 翻譯 

讀 第二章 選擇安寧 (十)〜(十二終)

留言

⚝ 熱門文章 ⚝

《創造金錢》目錄

《創造系列》

《接受富裕》 目錄

《目錄》遠東大師的生活與教導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Masters of the Far East 又名 雪山大師《靈修大師》

《創造金錢》第一章 你是豐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