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禪意〜覺醒的對話》 第二章 選擇安寧 (十)〜(十二終)

的禪意

覺醒的對話


Dialogue on Awakening:

Communion with the Christ


作者 : 湯姆 & 琳達.朋特

Tom & Linda Carpenter 




(十) 改人生大戲,得先變在劇本



問:

如果我們請求聖靈助我們放下那些陳舊的思維習性,

這個放下的過程會不會快一些?



答:

答案很肯定,是的。 


然而,我會建議不要太在意放下會有多快,或會不會發生。

這只會鼓勵將注意力錯誤的投放在某種期望上,

去猜想這個過程會怎樣進行,

以及它會不會以認為的方式有效的進行。

相反,要做的是信任。

信任這個過程正完美的進行著,

隨它花多長時間;信任這一刻也是整個過程中完美的一刻。


原則還是:

一旦將注意力錯誤的放在我們常的“時間”上,

會再一次加深時間對的重要性。


認為時間永遠都不,因為如果放下的過程不快,

就會緊去試試別的方法,相信時間很有限。


看,放下的過程就是要打破頭腦中對局限的認可。

讓我告訴,對時間的概念,是所創造的最大自我局限。

如果認為自己困在世界這個牢獄中,

永遠會是一個犯人。

如果想讓聖靈一起,助突破所有這些束縛,

必須去信任放下的過程會以對最好的方式進行。

它也許不會是以為的最好方式,也不是由來決定怎樣做最好。

只有信任,完全的信任。

我告訴過,本來就沒有地方可去,急什麼?


早就聽過,

的注意力只放在當下這一刻,是對最有用的。

可這已成為口頭禪,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將注意力持續的放在當下一刻,將會提升的意識,

明白只有當下這一刻,才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要理解這一點是很難的,

因為當試著在所理解的這個世界中去實踐時,

會很快的,的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因此,的信任還包括放下對世界是怎樣運作的看法,

並請求聖靈給展現不同的視野。


環顧四週,將不會找到證據來證明我所的話。

只可能在在找到證據,在那深處的某一點,

會明白其實從來不需要外面的世界來證明。

但是如果總是擔心時間不,

心急火燎的想找到在那完美信任的一刻,

是不可能找到的。


看到了?

在覺醒的過程中,

這種看似矛盾的事總是會有的。

我執總是會設下障礙,限制我們的靈性視野。


已經選擇去體驗的真我,如果確信這是想要的,

必須明白,不管是或者身邊有什麼事發生,

不管是不是因為而發生,

都是為了去瞭解真我,

而且這一切都進行得那麼完美。


如果沒有這理解,

覺醒的過程將會變得任重而道遠,會有絲毫的樂趣。

如果一定要責備自己還沒有覺醒,那靈修怎會有快樂?


讓我再提醒一次,一直都是醒著的。

事實上,沒有一刻,不是覺醒的;

與生來的完美性,也從未減少過一分。

只不過因為接受這一事實,才沒有體驗到的醒悟。


試圖去改變而不是接受自我,只會給的我執多一條路去追尋,

尋求開悟的過程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失望與痛苦也會一直纏著


時時讓自己處於喜悅中,明瞭喜悅的一刻,

就是與上帝一體的一刻。

那餘下的就會自然發生。

處於喜悅中,失望自然離去。

其實並沒有做什麼讓失望離去。


不過此時的頭腦中會有一個聲音,


“現在我怎麼快樂得起來?

我正負債累累,週圍沒有什麼事能讓我高興的。

我丈夫不理解我,我婆婆認為我根本不是一個完美的兒,

我的朋友也誤解我,我連電費帳單都付不起,

我怎麼快樂得起來?”


當我建議,

要解決週圍纏繞的這些煩惱的唯一方法,

就是讓自己處於喜悅的態中,

,這聽起來很難合邏輯。

並不是這些煩心之事消失了,才能快樂起來。

而是選擇安寧與喜悅後,才會有新的思維習性生,

這些習性才會帶來安寧、喜悅的生活。


你內在處於完美的持續安寧中,

是不可能體驗到任何不是反映安寧、喜悅和愛的經


改變了在的劇本,外面人生的大戲才會跟著改變。




(十一) 做什麼,與覺醒無關



問:

過去一年裡,

我一直在扎是不是該繼續做我的義工,

同時,我心中又有一個聲音在,

我不應該如此輕易的放棄,應該有始有終。

如果我辭去義工,那會不會有一個真空,

那麼宇宙會填補這個真?



答:

讓我告訴兩件事。

首先,我要消除環繞著以下這個老問題的許多謎團。


  這問題就是:

“我現在該做什麼?

我現在可以做點什麼事,好讓我能更快的認識到、

體驗到我在的安寧,並最終發現、記起真我?”。


我要告訴,具體做什麼事,對的覺醒並不重要。

真的,它毫無關係。請記住我的,好好想一想。


做什麼事不重要。

重要的是,為什麼要做它?


讓我們再次回到之前提到很多次的原則:

的世界裡,任何一刻的經,只會是反射、展現那一刻的思維過程 。


如果選擇參與任何義工性質的理事會,那就做

做的時候,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我在這裡?

希望在這個工作中發現些什麼?

想從中學到些什麼?


不管是怎樣的選擇,都讓它成為一個有價的功課。

具體的任務不重要,為什麼要做它,才是關鍵。

越來越能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意,

會發現,其實可以選任何事情去做,

或者什麼都不做,結果都是一樣的。


不過再一次,我建議不要去批評自己,

或者去比較這個靈修方法是不是比一個更高。

活在當下的一刻,敬重、榮耀當下的一刻。


不要去批評,或者排斥任何進入頭腦的念頭、

迎面而來的挑戰、正面或負面的體驗。

冷靜的看著它,請求聖靈明白為什麼它會出現在面前。


可以選擇任何情況來瞭解、學習所選擇的任何課程;

也可以選擇任何情況,只因為想體驗它。


我可以告訴,

此時做的選擇,是基於自己的一種觀念,

即通過改變週圍的環境,會為自己,

為別人帶來更好的世界。

單純從動機上看,這是得稱讚的。

如果把它當成一種學習的途徑,它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為是在期望外在的事件給答案,

而不是向找到答案後,通過外在的事件來證明答案。

看, 這中間有非常細微的差別。

前者,將注意力放在外面的事情上,以為它們就是答案,

而後者,將注意力朝看,明白自己就是答案。

不管是一種方式,外面的事情還是一樣。


有多少次,我們到世界並沒有改變;

要改的是對世界的看法。

的看法如何改變?先改對自己的看法,

對世界的看法自然就會變,看出去的世界也就變了。

看到的世界,沒有件事不是在反射思維的結果。


心態的轉變,將直接影響的體驗。


讓我直截了當的回答的問題,

必須與所尋求的東西更加和諧一致。

要主動去問,多問。

只有在問的過程中,

才會有意識的將注意力轉向要追求的答案上。


我之前提過很多次,許多問題早已回答了,們沒有聽到。

不會聽到答案,除非打開頭腦去接受它。

要先確定清楚,究竟希望知道些什麼,

這樣頭腦才會去準備接受到答案。


這個時候,的我執會很快畫地為牢,先給答案設定範圍。

它是根據過去對這些經的看法,來設定接受的範圍;

當然,這些限制,正是想突破的。

我對的唯一建議就是,

打開心胸,接受來面前的任何答案,

不管它與之前所知道的有多麼的不同。


我給一點提示。

許多次,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接收到了正確的答案,

問完一個問題,就會不確定的,


“這是我聽到的答案?”


會懷疑這會不會又是我執的一個詭計,

還是確實聽到了真我的回答。

要想區分它們之間的不同,問一問自己,


“在這個答案中,我是不是變得更有愛心?

我的心是不是更加安寧?在這裡面,我感受到喜悅了?”


事實上,這三個問題,都是相通的,只是一個問題。

基於以上這些標準,

就可以判斷答案是來自於那完整的真我,還是局限的小我。




(十二) 安寧之門的守衛



問: 

作為一個母親,問後面這個問題,

我心裡很是愧疚不安。


我還沒有準備好要孩子,但現在有了個兒子,

而且我與孩子的父親,有著天壤之別的世界觀。


如果我離開這個家,去創造自己喜歡的生活,

覺得我做得對?

或者,我只能留下來,承擔家庭的責任?

如果我真的走了,兒子的一生就會毀在我的手上?



答:

讓我先告訴:

只有一個責任要承擔,那就是展現的真我,

與生來的愛、安寧和喜悅。


的週圍,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有任何人,

願意在這一點上妥協,不管他們目前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也不管他們現在表現出來的慾望是什麼。


既然小孩的未來讓最牽掛,那讓我這樣告訴你吧

小孩的愛,但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愛,

怎麼可能體驗到給孩子的愛?

追尋真愛,尋求表達真我本性時,

也同時的兒子對愛的追求。

只有在認出真我,真正體驗到它時,

才能以最適宜的方式,將愛傳遞給他人。


我告訴,罪咎和批評心是安寧之門的守衛。

只要還心存罪咎和批評,就不可能穿過大門,獲得安寧。

我也希望理解,只要還徘徊在大門的外面,

心無寧靜,就不可能帶給任何人幸福和喜悅,

或者其他他們真心望的情感表達。

因此當我,“要尋求的安寧,先尋求表達的安寧”時,

我不是要讓有一個機會去批評自己,讓自己心懷愧疚,

因為覺得把自己的幸福放在孩子的前面。


看,情況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不先把自己放在安寧的位置上,

便奪了孩子的立足之地。

一旦開始將的思維與這一認識相協調,

會逐漸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的孩子也開始轉變。

我告訴,小孩心裡意識到許多他們無法表達的事情。

現在看不到這一點,是因為自己都不清楚該如何表達愛。


我不會替做決定,告訴是該留下,還是離開。

我只是建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的幸福上。

如果開始這樣做,家庭關係自會改善。

事情也會朝著最有利於和孩子自我提升的方向發展。





❤ 感謝 Arthur & Joshua 翻譯 

讀 第三章 體驗的想法 (一)〜(四)

留言

⚝ 熱門文章 ⚝

《創造金錢》目錄

《創造系列》

《接受富裕》 目錄

《目錄》遠東大師的生活與教導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Masters of the Far East 又名 雪山大師《靈修大師》

《創造金錢》第一章 你是豐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