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禪意〜覺醒的對話》 第三章 體驗你的想法 (十一) (十二終)

 的禪意

覺醒的對話


Dialogue on Awakening:

Communion with the Christ


作者 : 湯姆 & 琳達.朋特

Tom & Linda Carpenter 




(十一) 做人的限制


選擇體驗做人,其實就是來選擇體驗受限制。

這句話並沒有批評的意味在裡面。

做為人,體驗到受限制,本就是很自然的事。

不過同時,我希望理解,這種局限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也就是,總是可以擴展體驗的範圍。

做為人 ,想體驗完全的無限制是不可能的。

然而有一點不僅是可能,而且很容易,

那就是完全可以超越的無助感,

以為發生在身上的事情,都是超出意識控制之外,

而且的命運要靠他人的憐憫。



問:

看起來大多數人在他們的一生中,

都是被動的對人生的遭遇做出反應,

而不明白剛才的道理。

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的意思是,

當我們定義好自己想要的體驗, 

我們就會在這個物質世界創造自己的生活,

而且我們擁有對的力量去準確的決定我們想遇到的事情,

以及如何去體驗它們。



答:

是的,確實如此。

能清楚決定體驗是關鍵,

也就是,對此刻身臨的體驗,要有全面、完整的理解。



問:

為什麼這一理解這麼重要?



答:

因為缺乏這種理解,就將自己放在一種被動反應的態中,

而被動的去反應,暗示的就是一些不是計劃的,

不是想要的事情已經發生在身上了。

相反,如果很清楚人生的體驗究竟是怎麼回事,

會發現自己很容易明白人生中所有事情都是在控制範圍之


也正是對自己體驗的清醒認識,擴展了的注意力和覺察力,

對所有的體驗有全面、完整的理解,

這也會不再做一個被動的反應者。


不過,對於那些身陷困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來,

讓他們超越對困境的恐懼,擴展他們的視野,

開闊他們的心胸,能更全面的看待人生,

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現在,讓我們,如何讓能更清楚的明白,什麼是一個完整的體驗。

我希望注意這樣一個事實,當試著去明白體驗的完整性是什麼時,

可以將的思維習性看成人生體驗中的一個個座標,

因為它們可以清楚的指出正捲入什麼樣的體驗。

它們會告訴之前一直體驗的是什麼。

能允許自己客觀的審視這些思維習性,

那麼就會明白自己希望從體驗中學到什麼樣的功課。

 

這覺察力越來越清晰,回首往事時,

會驚訝的發現這些習性都完美的帶來了它們相應的體驗,

此時就更容易的明白,

人生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在幫你體驗,認識這些思維習性。


之所以它們是習性,因為它們不停的重複出現,

而它們之所以重複出現,

是因為還沒有意識到想從中學些什麼。


一旦認出了該學的功課,

一旦明白了希望這些功課帶給的意義和價,

那麼這個習性就會停止,因為它存在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告訴,能清楚的意識到一刻的體驗,

能明白它背後的功課,是最有價的。



問:

看到一個思維習性就能結束一個思維習性?



答:

結束習性不僅僅是認出它;

要結束它,

需要去親身體驗並且融會貫通自己選擇的功課。

親身體驗才能決定它的價


很多次,會看到功課的意義只是顯示恐懼的無意義。

然而,只要是簡單被動的對恐懼做出反應,

就無法明白恐懼確實沒有任何意義。

那樣的話,所恐懼的東西,會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出現,

正是如此,思維習性造就了反覆事件。



問:

這也就是所謂的“業障”( Karma )嗎?



答:

“業障”,我會,不過是一個藉口,好讓重複已習慣的習性。

最常見的一個思維習性就是,認為世界本就有好也有壞,

要完整的體驗任何一件事,必須體驗它的好與壞。

其實,這不過是一個選擇而已,不是必須。

不過,如果一定要選擇體驗好與壞,

那這就會變成的一個習性。




(十二) 批評自己



問:

奇蹟課程中有這麼一句話,

夢見兄弟的仁慈!不要在夢中盤算他的過錯,

只去夢見他體貼的一面,不要計算他所造成的傷害。”

(P546, T27.VII.15.3) 

可是,如果我看不到兄弟們的友善和體貼,

那我該怎麼做?



答:

在任何一刻,

只要發現自己無法從別人身上看到任何一種形式的愛,

就可以很確定的知道,這是因為給予自己那種愛。


允許自己的意識獲得提升,更能包容週圍的人,

會驚訝的發現身邊的人看起來也越來越覺醒。


看到了? 週圍的人並沒有變,

只不過是的自我覺知變得越來越開放。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希望從一個兄弟身上獲得的任何一種情緒或感覺。

要做的,不過打開的心,讓那種感覺從心中流出。


一直在錯誤的地方找答案。

試圖去找一個自身問題的答案,

而且想從別人身上找時,

事情的前因後果反了。


沒有任何一件發生在身上的事, 

不是由頭腦中堅固的思維習性直接創造的。

對外面世界的所有看法,也都是由這些習性決定的。

不管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是戴著習性的濾色鏡在看世界。


讓我這樣解釋:

一旦你渴求被愛,希望別人來愛時,

就把注意力投放在外面的人身上,希望他們把愛帶給


在那裡,永遠找不到想要的。

在那裡,只會看到頭腦中困惑的反映。


看到有些人似乎在回應想要的愛,

一些人看來給的愛又不

這一困惑實際上是先存在於自己的頭腦中的。


必須非常清楚的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會來到身邊,除非它來自於

通過流出的愛,會發現週圍的人也會回應給


因此,必須只去關注,

為什麼沒有感受到這些愛的感覺是自我的一部分,

是來自於自己,是自我的延伸。


讓我提醒一件事:

此時此刻,只是完整圓滿的愛,不是別的。

不要只將它當成一句話來聽,要讓它深深浸入心。

要讓這句話穿過的智力理解。

不再害怕接受這一真相,真實的只是由愛組成,別無其他。

我不是為了鼓勵才這樣

我只是告訴事實真相。


作為天父完美的創造,不可能異於我完美的描述,

因為如果不完美,那麼的創造者〜天父也不可能完美。


允許自己去接受這事實,即使只是剛剛開始,

會發現週圍的世界開始在神奇的轉變。

為這一轉變感到高興,不過不要將它神秘化。


要明白,世界之所以改變,是因為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

而這也是外在世界改變的唯一方法。


身處的世界,不過是讓投射自己的創造的實驗場。

如果投射的是恐懼、疑惑,那麼恐懼與疑惑就會是在這個世界的體驗。

然而,如果先讓愛在你內釀,那外在的體驗自然只是愛。

如果只需要坐著等別人給愛的體驗,事情會容易許多。

那樣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過如果這是真的,那永遠都會是這個世界的受害者。

我告訴,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不過是思想的囚犯。


沒有從週圍的人那裡得到正面的回應,

或者當無法從週圍的人那裡看到他們在應有的愛時,

不要去批評自己不好。

這樣只會增添更多責備自己的理由,

那我之前所的思維習性又得以繼續運作。


現在是改變思維習性的一刻。

,我的兄弟,習性只有通過放棄對自己是誰的錯誤認識,才能改變。


我沒有要求變成不再是自己;

事實上,我根本沒有要改變任何東西,

我只是希望下錯誤的見解。


發現不去批評別人是特別困難,那是因為不能停止批評自己。

現在,我希望靜下來,問一問自己,是不是認為上帝一直在批評

如果的答案是,上帝並沒有批評,

那再自問一下,


“如果上帝沒有批評我,那我為什麼不停的責備自己?

如果上帝將我看成摯愛的兒子,我為什麼不能愛自己?”


改變老習性不是那麼容易。

的小聰明和我執會給很多事做,去改變的思維習性。

許多書籍、許多有智慧的老師,都會對有所助,

但最終只有靠自己,真正的靜下來,

讓上帝愛的暖流完全浸滿的全身,一直伴隨著

一天,一刻,讓自己快樂起來,這是對上帝的愛的最好回應。

會驚奇的發現,即使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帶給快樂,

而只需要讓自己感到得去接受這快樂。

時,不再需要什麼明顯的外在理由,

或者什麼邏輯上的原因,讓覺得,

,我有資格快樂。”


這感覺必須來自在〜

必須決定接受這一事實, 才能讓自己快樂。


我知道,希望自己所作所為能讓上帝高興,

讓我告訴,沒有讓自己快樂,更能讓上帝高興的了。


什麼事讓快樂,一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選擇讓自己處於喜悅中。




❤ 感謝 Arthur & Joshua 翻譯 

讀 第四章 差異與真理 (一)

留言

⚝ 熱門文章 ⚝

《創造金錢》目錄

《創造系列》

《接受富裕》 目錄

《目錄》遠東大師的生活與教導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Masters of the Far East 又名 雪山大師《靈修大師》

《創造金錢》第一章 你是豐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