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錦圖》第三章 起源 (二)
織錦圖
TAPESTRY
作者:赫萊瑞恩
HILARION
第三章 起源(二)
重要的是去了解,一個偉大的靈性生命〜像是構成當今人類的 生命流,
不會只在植物及動物界裡展現一次。
雖然,礦物 階段通常是在地質構造中的單一經驗
(這經驗通常足以培養珍惜「存在」及渴望「繼續」存在的態度),
一個靈性個體在繼續進化前, 通常會想要去體驗動植物界許多物種的細微品質。
在植物階段,生命流可以先使用單純的草類作為載體,
尤其是為了進入更複雜的展現層面,現在它必須習慣本身的分裂過程。
我們希望更完整的解釋分裂的概念。[17]
人們能察知,當這偉大生命以礦物構造作為載具時,很少需要分裂或細分。
山脈是綿延相連的,而許多峭壁則連成一道懸崖。
不同岩層之間確實產生某些差別,岩石蘊藏不同的礦脈等等,
當然,這基本的差異構成第一次分裂的體驗,
這次分裂是非常愉悅的,因為,進入形體時,無需劃分為獨立的個體。
然而,當這偉大生命進入植物階段時,它需要學習更進一步的分裂,
因為植物通常是分離的個體,不會結合在一起,當然,這分離有許多不同的程度。
其中一種最溫和的分裂方式,可以在草類中發現。
草類具有糾結交錯的根、莖、及葉片。
曾經拔起青草將泥土抖落的人,都知道植物是如何糾結在一起的。
此外,某些草類透過根部的纖匍枝向外延伸擴展,這些新枝甚至更接近同一個個體。
因此,那偉大生命希望第一次進入植物界能先試著體驗一種或多種草類,
單純去學習如何讓自己分裂。
唯有學會以這種方式將自己分裂之後,才能運用更複雜的植物體,
比如樹木或其它植物,學習它們所能教導的各種「控制」課程。
有了上述的解釋,或許已經很清楚:
為何一個偉大生命會選擇在它經歷的每個學習階段以許多形體冒險。
目前,除了人類的生命流之外,
大約有三十五種偉大生命(生命流)正在地球上,展現為各種 動物。[18]
現在這些生命流居住於數千個不同種類的動物體內。
有一些生命流正處於早期階段,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及其它冷血動物。
其它生命流更加進化,它們透過「交替投生」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來學習「慈悲」
(例如,生命流裡的一個獨立個體,可以一世投生為獅子,另一世投生為被獅子捕食的小鹿)。
通常,最進化的生命流,或生命流裡最進化的部分,會被允許投生為人類馴養的 寵物,
希望這與更進化生命(人類)的接觸,能教導它進一步去昇華及 控制情緒。
當然,這是經過大幅簡化的解釋。
實際情況極為複雜,指導每一個生命流的大靈,
及負責指導生命流內每一個碎片(個體)的較小靈性眾生,需要作出無數的決定。
為確保在這主題上不會迷惑,我們要提醒讀者:
你是 人類 生命流的一個小碎片,而這生命流自願讓自己被細分為六十億個靈魂碎片。
( 譯註:依據聯合國世界人口統計,1999 年達到 60 億人口,2011〜2012 年達到 70 億,2024 年達到 80 億 )
有一些 「大靈」負責引導整個人類生命流( 譯註:宏偉計畫裡稱之為「守護者」)
而較小的靈性眾生則引導每一個靈魂碎片,
生命流為了體驗目前「人」的階段,而將自己分散為許多靈魂碎片。
這些較小的靈性眾生是:
人類的「守護天使」,以及每一個靈魂的「指導靈」及「協助者」。
幾頁之前我們開始說明偉大生命(生命流)如何面對情緒控制的課程。
現在讓我們回到「幼兒的主題」,並且提醒讀者,
幼兒學習駕馭自己狂野猛烈的情感衝動是多麼困難。
在一天之中,歡笑、淚水、憤怒、及驚恐,一個接著一個,
就像混亂的情緒萬花筒,嚴格的考驗著許多母親的耐心。[19]
父母常常被孩子鬧得陷入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層次,而且做出相同的反應。
當幼兒咆哮,父母則怒吼回應。
當幼兒對兄弟姊妹暴力相向,父母就怒打幼兒。
這類錯誤不勝枚舉。
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有兩件事:
⚝ 一、父母以身作則穩定的控制情緒,
⚝ 二、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設定一套 後果 (consequences)的規則,
能敦促孩子 選擇 駕馭自己混亂的情緒。
這兩項要求對兒童的健全發展極為重要,
因此,我們希望用簡短的篇幅進一步討論這件事。
首先,要提醒讀者,我們在此所說的只是要求父母親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當然,為了發展孩子的其它面向,需要更多的教導:
「愛」能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歡笑是身體健康的基本要素;
與父母的身體接觸有助於平衡孩子的肉體、星光體、及乙太體;
言語的刺激可以喚醒孩子的思維能力。
但是這裡我們希望聚焦於剛剛列出的兩項敦促情緒控制的要求。
如果孩子看見父母親失控、爭鬥、對配偶或孩子吼叫,
那麼他會被引導去認定這類行為是正常的。
反之,如果孩子接觸至少一位沉著冷靜的成人,這個人很少被激怒或生氣,
孩子會了解有更好的情緒模式可以去達成,因此,他有了努力的目標。
當然,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達成相當程度的情緒控制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如果在記憶中有一個可仿效的榜樣,這項努力會更容易達成。
第二項要求是,
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設定始終一致的 後果規則。
這個規則不該被認為是 懲罰,因為它透過不同的機制而運作。
舊有的「懲罰」體制企圖透過孩子害怕父母生氣,
而強迫孩子表現良好的行為,
並且透過孩子對懲罰的恐懼,將不可接受的行為降至最低的程度。[20]
每當父母在糾正孩子時生氣,或表達不准許時帶著強烈情緒,
那時,父母是利用「恐懼」強制孩子修正行為。
舊體制最不好的面向是,當孩子終於放棄不可接受的行為,
他覺得是因為恐懼而被強制就範,並沒有感覺到他已經自由的選擇改進了。
最好是建立一套規則,讓孩子擁有選擇自己行為的權利,
父母不違反也不運用負面的方式強迫(威脅、恐懼),這是一套後果的規則。
首先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告訴孩子,他可以選擇如何行動,
而且父母不會因為他選擇不良行為而生氣。
通常,在這規則裡並不需要「體」罰(打屁股)。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在自己的房間裡被隔離一段時間,足以當作不良行為的後果。
父母必須堅定的執行這規則,這樣孩子才能了解,
如果他選擇繼續做出不良行為,每一次都必須付出代價。
最後一點是最重要的:
執行這後果時,父母一定要 溫和、親切、充滿愛,
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伴隨歡笑和善意的幽默。
這可確保孩子不會處於「恐懼」的壓力下。
當幼兒被帶到自己的房間,父母要安慰他、鼓勵他。
「好吧!你選擇了這樣做,現在我們必須接受這行為的後果。
所以,我會輕輕的帶你到你的房間,過一會兒,你才能出來,
媽媽和爸爸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讓你試著再選擇一次。」
當父母以這種態度說話,孩子可能大吼大叫,但訊息已傳達了。
雖然某些權威人士反對將孩子鎖在房間裡,
但是在我們所敘述的規則裡,這方法通常是必要的。
然而,我們強調隔離的時間必須非常短暫。
目的並不是要「懲罰」孩子,而是讓他在不良行為之後,承受不愉快的後果。
因此,對於大多數學齡前的兒童,在房間裡五分鐘,應該是足夠的。[21]
如果隔離的時間太長,孩子會開始擔心父母不喜愛他了,
並且以為那是他被遺棄在房間裡的原因,這會把後果變成懲罰,所以應當要避免。
當父母允許孩子離開他的房間,必須用完全正面的口氣。
別提起他之前的行為不當;單純的用微笑與擁抱歡迎他,
比如說「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重新再試一次,好嗎?」
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通常已不適合將他隔離在他的房間裡。
然而,一個造成「困窘」的後果往往是相當有效的。
如果可能,建議父母選擇一個與那不良行為相關的後果。
例如,孩子總是把他房間的燈開著,甚至當他不在房間時也開著,
父母就把燈泡拿下來一天吧!
我們已偏離了這章的主題,
但我們不想失去機會來說明這「養育孩子的方法」,
因為它對於即將來臨的嶄新時代會有極大的幫助。
即便更偉大的愛與靈性的時代即將降臨地球,我們仍必須強調:
孩子們依然需要學習同樣的課程,以及在各方面的自我約束。
原因很簡單,我們在這一章裡已說明那觀點,
也就是出生於地球上的每一個新意識,在進入物質學習的循環「之前」,
與人類生命流的偉大生命完全相同。
因此,新生的意識需要父母親充滿愛的引導及有紀律的訓練,
就像那偉大的生命需要守護者的幫助及指引,
在我們的書《綠野仙蹤》裡,守護者被稱為「耶洛因 Elohim」。(譯註:詳見 p9)
確實,「因果」體系也溫和的引導著人類的生命流。
它是透過「業力法則」而運作,在早期的書籍裡,我們已充分說明。
實際上,人類生命流的守護者幾乎允許人類去嘗試任何他們所選擇的行為模式,
守護者知道「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它的別名)」會使人類穩定的改進。 [22]
每當一個人 (生命流的碎片)「行為不當」,那行為的業力後果就依附於他,
而透過面對業力,承受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痛苦或限制,經常會促使這個人改善行為。
但這個律法的運作並非針對個人。
上主和人類的守護者都不會對於不良行為「發怒」,造物主不會譴責祂的創作品;
祂只是將人們安放在一個學習環境中,並容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舉止。
事實上,這學習環境沐浴在最宏偉的愛的光輝裡。
有什麼比「太陽的面容」更能證明「上主之愛」?
太陽提供幾乎所有的溫暖與光明給地球上的生物:
那溫暖與光明就是上主之愛,充滿和普照於這小小的星球上。
小孩的父母,對於上主賜予的稚嫩贈禮,
應當也以同樣的愛與支持的溫柔氛圍,引導及教養孩子。
我們已經看到地球上的三個較初級界域(礦物、植物、動物),
如何被用來教導特別適合那些生命體的主要課程。
然而,在動物界的展現之後,
還有一個偉大的經驗領域正含苞待放,等待豐碩的開花結果。
那是思維的天空,是品嘗想像力和思維力量的領域,
是夢想奔放飛揚以及體驗思維神奇創造力的領域。
思維之花是人類生命體的偉大贈禮。
在下一章裡,我們將討論思維,以及合理運用與控制思維的最佳方法。[23]
❤ 感謝翻譯團隊:Arthur , Oshana , Omni & 排版校稿人員:Yolanda , Erin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