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天書》第三章 行動與成為的對話 3-4



TAISHA BOOK


天書


 著


YOUR  FINAL  BOOK

的最後一本書



 對話錄 



 第三章 行動與成為的對話 




3-4 行動的欲望



Jim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我們在生活中處理各種事情的原則

雖然和我了很多,接受太的指引呀,傾聽在的聲音呀,

但是,如果對於還沒有走上你說的太的道路的人,肯定是什麼都聽不到的,

他們應該怎麼去面對生活中的那些無所不在的分離的環境

 雖然你說過,僅僅是去“成為自己”。

到底怎麼才是又做事情,又成為自己? 



Taisha

如果希望更澈底地理解太生活原則中的“成為自己”,

首先要理解什麼不是“成為自己”。


準確地,任何基於分離的目標的行動都不是成為自己

—— 更明確一些,一切的行為主義,都不是“成為自己”。


行為主義很好理解,你每天都在給自己確定各種各樣的目標 

—— 要成功、要富裕、要家庭和睦、要人際關係和諧、要學習知識、要理解世界、

要健康不要疾病、要快不要痛苦……就是這些目標,在催促著不斷做這個、

做那個,追逐完這一個,又去追逐下一個。


就好像我們上一次談話反覆的,幾乎所有人僅僅是在“行動”,

他們從來沒有真的想過他們為何而行動,這些行動背後的思維模式究竟是自己的,

還是一個大腦病毒預設的監獄。


其實,上面任何一個事情,都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

只是外在大思維的恐懼傳播的病毒,即使疾病健康這種個人覺得當然重要的事情,

其實也一樣是大腦病毒自己給自己找的麻煩而已。


如果真的掌握了《太天書》的思維原則,

會清楚地看到,自己本來就是健康,而且不可能被任何疾病甚至死亡干擾的,

沒有大腦病毒的操縱,可以輕鬆地活幾百

當人類剛開始作為這個世界的靈性的載體的時候,

人類的壽命是五百以上。


但是,就是因為人們從原始社會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開始恐懼, 開始追逐那些擁有物,

他們的壽命就慢慢地下降到了現在的不到一百的水準。 


當然這個是題外話,關於疾病和死亡,我們應該是在第六次談話才具體講解的,

這個例子,只是讓理解,所有的行為,只要是基於分離的,

最後都只是給惹麻煩。


就好像我們上一次談話談到的喝水都要加點什麼東西一樣,

那些不僅僅不會給帶來任何的健康,而且會造成無數的麻煩。

行為主義,成功的幻覺,就是大腦體系最堅固的一個預設觀念的監獄。


這裡面, 可以觀察到和行為主義一樣強大的外一個預設觀念監獄,

叫理性主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會根據足的證據作正確的決定,

沒有任何人覺得自己只是一時衝動的。


一開始表達的,

覺得自己一直都是理性和客觀的, 

其實就是大腦預設的理性主義的監獄的表達。

記住,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去爭取的一件事情,

都幾乎是在行動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兩大監獄中去進行的,

這是人類幾乎所有行為背後的動力,但是,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

那些動力是多麼地的可笑,不管是看新聞,聽廣播、學英語、追逐學、買汽車、

做投資、買房、購物、學生會競選、找一個合適自己的女朋友……

任何一個事情,個人不覺得是因為自己有理性而做的,

並且個人都會給自己做的一件事情以看似很充足的理由。


例如買汽車是因為上班更快,買房是因為要住,參加學生會競選是因為要積累經驗等等。

 但是,個人認為的這些證據或者理由,和路邊大買股票一樣,真的經得起推敲


真的需要天看網上或者報紙新聞

真的知道為什麼要去學英語,全民英檢

真的知道為什麼要去做任何事情


這也是我們在《太十日談》

裡面反覆問那些留學申請的人的問題,

真的知道在申請的時候是在做什麼

為什麼要非 T0P 1OO 不去

為什麼一定不能換專業

為什麼覺得獎學金真的對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就算我們在《太十日談》

裡面關於留學申請的問題談了整整一本書, 

就算一個人留學申請的時候,


能真正理性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那些預設觀念給自己的限制和造成的麻煩,

知道去擺這些限制,反而可以獲得更適合的結果,就算我們再寫一本

《投資十日談》、《學習十日談》、《升職十日談》, 

如果人們不去反思他們自己的思維模式中那些根本的誤區,

還是繼續相信自己的大腦病毒給他們設置的那些“一定要做這個”、

“那個對很重要”的那些思維體系,他們只會走出一個陷

馬上又掉人外一個陷阱呢


就好像投資的幻覺一樣,的學真的對有用處

真的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女友或者男友

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買房?

為什麼要去參加學生會競選


本質上,只是在自己大腦病毒的催促下,不停地想做事情,想獲得一些分離的快感,

然後再不斷地用所謂的理性,給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


只是覺得有很充足的理由去做這個做那個,而且還覺得自己可以成功,

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和那些盲目的股票投資者一樣,

這些事情本身都沒有區別。


沒有預設的幻覺的成功,

沒有預設對自己理性的自信,

沒有預設體系,就沒有人會去做任何事情。

做的所有事情,都只能是在這些預設的觀念中去進行的。

沒有過去的經驗和已經具有的分離的思維體系,一個人不會有任何欲望去做任何事情。

人們樂於投資,而不願意探索在的真理,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投資能賺錢,探索在的世界,並不知道會獲得什麼,

在的平靜好像並不重要,這些都是預設的觀念。


人的大腦不可能不在預設觀念下行動,

就好像電腦沒有程序,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一樣。



Jim

可是照這麼,那不是一個人在生活裡面,最好什麼都別做,

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意義和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

那這樣一個人乾脆去寺廟當和尚是最清淨的。



Taisha

難道去寺廟當和尚不也是在做某件事情,不也是因為大腦預設的

“當和尚就可以獲得清淨的生活了”,然後才去當和尚的

難道這不也是一個陷阱嗎


真的覺得當了和尚就可以不經這些麻煩了

就好像真的有了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了

記住,分離的幻覺和大腦預設的思維體系是無所不在的。


當然,《太天書》並沒有教導人們什麼都不做,

就好像《太十日談》從來沒有教導留學申請的人,留學申請沒有用。


所有教導的核心,

都是首先觀察自己,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

從一件事情中,到底是想收穫什麼?

那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對有意義,還是

僅僅是因為恐懼、外在洗腦給建立的那些預設觀念而做?


《太天書》的核心教導,不是這個世界是幻的,也不是做什麼都是沒用的,

而是要看清這些世界無所不在的分離的追逐給的束縛

和大腦病毒的預設觀念給的洗腦。


然後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成為自己,

然後在太的指引下,在無恐懼的、無期待中去做。

本質上不是去做任何事情,在這個世界上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唯一的任務就是: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 這是太生活原則的核心,

我們會在下一次談話中更深入地探討。



Jim

我明白的意思了.其實,個人都知道,很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並不是真的自己想,而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外在的因素和壓力,諸如家庭的、社會的,

還有一些因為恐懼給自己設置的壓力,其實個人都很不喜歡這些,甚至厭惡這些,

但是,隨著在這個世界越來越久,被洗腦洗得越來越厲害,再經一些痛苦和挫折,

個人就會真的認為這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了。


就好像一個人在讀書的時候,最痛恨的應該就是要花十多年的時間,

從小學讀到中學,再讀到大學,他們個人都知道,學對自己沒有用,

沒有學自己還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個人都可以不依賴任何外在的附加

僅僅依賴自己而取得一切,不是只有比爾蓋茨才能做到,而是個人都能做到,

這些都應該是個人的在的太教育他們的,也是會被世界認為是“太的想法,

其實誰也不想那樣花十多年的時間去做那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事情。

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束縛和壓力,幾乎個學生都不喜歡自己的父母

將這些預設觀念強加到自己的身上。


但是,觀察他們個人等大學畢業後,

他們經社會、經各種各樣的困難之後,

他們同樣和他們的父母一樣,被各種各樣的觀念洗腦,慢慢地,

他們也開始認為,學很重要、賺錢很重要、好工作很重要等等,

於是當他們自己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也會再一次將自己的預設觀念

強加到自己的子女身上。這些預設的觀念真的是那樣。


但是,很多人就算知道沒有必要去聽那些大腦病毒的預設觀念,

究竟我們怎樣才能真正澈底地清除那些預設觀念給我們的束縛

或者真正得到那種無恐懼、無期待的自由的生活



Taisha

首先,必須知道分離的思維模式和預設觀念的監獄,到底是如何存在和束縛的,

必須通過觀察,去瞭解其實並沒有所謂的認識能力,

“我不知道”,然後才可能真的知道。


首先不要著急去做任何事情,

就好像我們在《太十日談》中留學申請的過程一樣,

首先去觀察這個世界,觀察自己,弄明白自己和這個世界到底是在一種什麼規律下運作,

究竟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幻的,首先看清別人到底再做什麼,

思考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然後再看自己到底要做什麼,自己是不是也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個過程也是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

但是,不是要先花好幾年想清楚留學是怎麼回事,再去留學,

這樣一個思維過程很簡單,在當下一瞬間完成。


只要一個人看清這些了,他自然會知道應該怎麼做 —— 這個具體的技巧,

我們會在下一次談話具體講解,這一次我們重點不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觀察分離,

觀察大腦病毒的預設的監獄的體系,只有完全澈底地瞭解這些體系了,

才可能真正地開始成為自己。


但是,即使我們要在未來才能把具體如何成為自己講清楚,可以提前記住,

完全可以在沒有任何預設觀念,沒有任何恐懼和期待下,自由地做一件事情,

會發現, 原來一件事情都是那麼簡單,那麼輕鬆自如。


不管是留學、投資、學習、找女朋友,還是任何事情,

都可以在輕鬆自然中完成,而也只有那樣做,才會真正地收穫對最合適的結果,

而不是一邊做一邊在恐懼和期待中制造麻煩。


所以,首先不是做,而是觀察、理解、反思。

《太十日談》不也是這麼教導的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並不在日常一刻都警惕並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

人們只是習慣性地信任了幾十年自己的大腦,於是就順理成章地繼續相信下去,

還不斷地維護自己大腦病毒,就算那些病毒已經給自己造成了那麼多麻煩和痛苦。


其實,在生活中無論大小的事情,只要真正地理解,那些追逐,那些目標, 

其實都只是給自己找麻煩,並不會真的得到任何事情,自然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記住,不是什麼都不做,

而是,不要在目標和追逐中“做”,

在成為自己中“做”,這是有更明顯區別的。



Jim

能舉個例子,更具體地講解,

到底什麼是“成為自己”的做,什麼是在追逐和目標中做



Taisha

這種例子很多,其實你每一個行為,都可以區分,

到底個行為是在恐懼和追逐中,還是在成為自己的平靜中。


我給舉個簡單的例子。

上次談話結束的時候,抱怨的工作中鉤心鬥角和充滿矛盾的時候,

我當時,那是自己的問題,和工作環境無關,就算換了一個工作,

也不會真的找到要的。這就是在分離中的追逐和選擇。


因為矛盾和攻矛盾,或者避矛盾,

認為矛盾都是別人和外在造成的,不管怎麼攻避,都是在恐懼中行動,

肯定不會得到真正望的所謂的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好的環境。


我用我看到的更具體的例子來給分析

留學有中國最大的高端留學諮詢師的團隊,

這五百多個人的諮詢師團隊,幾乎個月都會有人離職。

但是, 同樣的離職的行為,有兩種看似差別不大的背後的動力。

表面上員工離職是要去找某種不一樣的工作方式和環境,或者準備自己創業,

有的準備去讀研究所或者去考公務員。


但是不同的人在做看似相同的事情的時候,

卻有不一樣的思維模式。


第一種人對自己的工作是充滿感激和理解的,

即使他們離職也會把所有的客安排得好好的,最後臨走還會給我一封感謝信,


我也會告訴這些員工:

“如果們是為了體驗自己,體驗一種新的工作方式,

我們會一直地支持一個選擇”。


這些員工其實對現在工作也會有一些不滿意或者對新的工作的一些期待,

但是,他們思想中的大部分是理解和支持的。

他們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 不管做什麼,

都會得到最適合他們的結果。


但是,還有外一些員工,他們離職的時候,心中充滿了抱怨,

他們會從這個工作中找到各種各樣讓他們不滿意的事情,收入不高呀,

發展空間不大呀,不是他們自己學習的專業呀,

管理團隊對他有偏見之類的。


當然, 其實任何一個企業,

就算 Google、IBM、HP 這樣的國際化的企業,

一樣都會聽到類似的抱怨。


這些員工離職的時候一般都會給我寫一封充滿了意見和不滿的信件,

這個不好、那個不如意、別的公司這個好、別的行業那樣的健全等等。


對於這些抱怨,我都會告訴那些員工:

“如果是因為對現在的工作的抱怨、意見和不滿,

而去尋找所謂的更好或者更滿足幻覺的工作,只會從一個不滿中跳出,

而進入一個新的不滿,永遠不會在分離的追逐中找到快樂。”

而這些員工不管跳槽多少次,最後的結果肯定知道。


其實 就好像那些抱怨父母、抱怨家庭、抱怨社會、抱怨世界的人一樣,

 他們只是看到自己,他們也只是抱怨自己。 

這些人真的在抱怨中解決了任何問題? 

最終的結果只是繼續地抱怨而已,

而最後受苦的還是他自己。


也就是這個原因,當我收到一個員工在抱怨和不滿中寫的離職的郵件,

我總是會感到很可惜,他們只是被自己的幻覺所囚禁了。


注意,這同樣的行為,似乎都是在換工作,但是,

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心理態的影響下,最後的結果也是天差地別的。

這也是思維創造現實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這個例子,Jim ,

再看看上次談話中自己工作的抱怨和自己提到的想換行業的問題,

能理解,到底什麼是叫行動主義的追逐和成為自己的平靜了






第三章 行動與成為的對話 3-5 

留言

⚝ 熱門文章 ⚝

《創造金錢》目錄

《接受富裕》 目錄

《目錄》遠東大師的生活與教導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Masters of the Far East 又名 雪山大師《靈修大師》

《創造金錢》第一章 你是豐盛的源頭

《創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