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之鑰》第六章 天真的感知



之鑰


The Keys of Jeshua


作者 : 葛蘭達格林

Glenda Green




第六章 天真的感知


 訊


“當能把一天都當作是生命裡的第一天,

  也是唯一的一天時,就能享受天真的感知。

  然而,如果在觀察生命之前,就對它作出結論,

  或是只透過往昔的經驗來過濾的期望,

    你就不可能對於面前的人事物擁有正確且毫無偏見的感知。”


“如果真實的感知只是單純的印象,

  我們如何能在複雜的理念或構想  

  例如 : 語言...理論...公式裡,建立確實性?”


的疑問直指人類真正的難題。

  雖然我們周圍所展現的世界是神奇且不可思議的,

  但它們都是造化的最後階段...而不是創造的方法。

  如果只研究現象的循環,並且認為它們是先前現象的結果,

  那麼將永遠無法在幻覺的迷宮裡找到出路。

  只因為生活中某一個物體或功能看起來好像是複雜的,

  並不代表對它的理解也必須複雜。

  秘訣在於更深入的觀察,以達到更單純的層次。

  當如實的觀察現象的原貌

  ...既不添加任何東西,也不從中刪減任何東西...

    你就可以看到造化的真實秩序,並且免於物質生活的危險。


“在自然界的物力、形式、和事物裡,確實有成住壞空的循環。

  看起來好像物質界有它自己完整且不間斷的傳承,

  各種形體從這傳承中顯現,然後去適應新的存活需求。

  然而,所看到的,取決於的觀點。

  例如,岩石是由地球的岩漿所構成,然後經由其它的自然力量使之成形。

  我們對於岩石的覺知和它們在萬物秩序中的用途,

  並不是來自那些先前的物力。

  它們的價來自於一個視它們為「存在」的意識維度。

  如果意識沒有感知到岩石的價,

  並且以一種有益的方式將它們與其它「存在」的形式連結,

  那麼地球的岩漿將會變成別的東西。

  當你說是」什麼,那麼就「成為」什麼...而不是顛倒過來的!”


“人們所有具發性的領悟都始於天真的感知。

  人類的學習經由單純可驗證的感知而進

  如果要教導複雜的概念,必須將它們簡化為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簡單形象。

  基於這個原因,我經常以寓言來解

  〜 寓言包含了適應任何時間、地點、和人物的永恆真理之火花。


“想像一道由愛、意志、和光束所組成的垂直軸,貫穿造化的所有層面,

  各種現象從它開始以水平的方式擴展延伸。

  這個力量動了「生命之輪」。

  現在想像一個輪轂環繞著這個軸,

  以水平的方式朝所有的方向延伸光的輪幅。這些是發展中的生命實相。

  當這些輪幅從輪轂向外延伸時,實相變得更加複雜。

  在這輪子的邊,因果關係與物質實體的層面磨合。

  當只研究輪子的邊和物質界的複雜性時,

    你就被局限在水平的層面,無法提升或得到更高的觀點。

  天真的感知使能穿透這些現象的面紗,

  從而體驗造化,就好像所有的創造正發生在「當下」”。


“有人我們的意識是由我們的信仰形成的。這是真的?”


“實際上有一個從感知,到意識,到信仰的週期性循環,

  它反過來又影響感知和意識。

    你總是在經驗一些事情 新的或舊的。

    你已被賜予了所有的實相。的經驗取決於接受的意願。

    你所感知的一切正是通往經驗的關口,以及信仰的催化劑。

    你被創造來覺察萬物並覺察自己。

    你同時被賜予了自由選擇的權利,

  因此對上主的愛或對生命的感知,就不會有絲毫的盲從或卑屈。


雖然了解和確認的信仰很重要,

  但是,我鼓勵超越任何限制性的信仰去發展信念。

  當的信仰受限於恐懼,或是基於輿論和批判時,

    你幾乎無法感知新的東西。這導致信念和意識急遽降低。

  幸運的是,還有一個選擇。

  對於那些以美好信念尋求了解生命真實面貌的人們而言,

  天真的感知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天真的感知是自由的心搏,是孩童的心。”




相關教理


馬太福音 第 5 章 第 8

心單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將會見到上主。”


馬太福音 第 19 章 第 14

“耶穌說 :「讓孩童們到我這兒來,不要阻礙他們,

  因為天國正是屬於這樣天真單純的人們。」”


彼得前書 第 1 章 第 22

“既然經由遵循真理,們已潔淨了自己,

  因此們對弟兄們有了真誠的愛,們要以單純的心而彼此相愛。”





我們人類顯然是現象世界的一部分,

然而當我們作選擇時,都可經由靈性的加持,而擁有更高和更寬廣的視野。

通常我們只是忘了要作選擇 實際上我們甚至拒承認那選擇權是屬於我們的。

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人類的感知是機械性的,

並且假定它們是完美無瑕的  只要是在一定的年齡和健康範圍

事實上,我們感知的機械裝置可能會給我們一個非常曲的實相畫面。

如果沒有來自「意識、更高的思維、穿透幻覺面紗的持久意向」的指導,

我們可能安於便利的限制,以及它們所形成的牢籠。

「地平」的信仰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經典實例。( 譯註 : J-p71-1 )



譯註 : J-p71-1

地平,是一種世界觀,認為地球的表面是一塊平面,而不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這種信念由古希臘時代開始,一直持續至前四世紀各界對地球形的討論為止,

最後到了大航海時代,麥哲倫的艦隊於 1522 年完成了人類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

「地平」才被澈底證明是錯的。



我們視覺功能的臨床實例可以用一種方式證實這一點。

據實驗證明,當一個小物體與之間到達一定距離時,它將從眼中消失。

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 : 這個物體已落入兩個聚焦領域之間的盲點,

這兩個聚焦領域負責將資料從的雙眼傳送到大腦。

大的物體和具有重複模式的連續實景,在腦中被「複製」以創造無縫的影像。

我們出於本能移動我們的頭部,

或從不同的角度接近我們的環境,以彌補這個問題。

有多少次「遺失」了鑰匙,卻很快的發現只是將它們放在櫃台上而已。

當這情況發生,的大腦已經記了盲點,

並且將櫃台表面的連續紋路「填補」進入腦海裡。

除非以新的視野返回再看,否則無法看到鑰匙。

我們也必須對我們信仰系統的「盲點」保持警覺。

我們通常歌頌光明,然而卻恐懼地球陰影的黑暗。

如果不是因為有夜的天空,造化最宏偉的部分將一直無法被看見,

而且天上的星辰也將隱於無形。


那麼我們如何發現我們有限信仰的盲點和議程

答案很簡單 : 帶著在神性小孩的童心。

偉大的大提琴家「勃洛薩爾斯 ( Pablo Casals )」非常熱愛小孩和音樂,

他欣賞兩者在愛的臨在下,皆將他們的複雜性臣服於精美和諧。

他曾經 :“美就在我們的四周,但有多少人視而不見

他們地球的奇觀 卻似乎什麼也沒看見。

一秒,我們都生活在宇宙中一個嶄新且獨特的時刻,

這瞬間以前從未有過,將來也不會再來一次。

而我們在學校都教孩子們什麼

我們教他們二加二等於四,以及巴黎是法國的首都。

何時我們才會教導孩子們「他們是什麼」

我們應該對他們一個 : 知道自己是什麼

是一個奇蹟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世界裡,沒有一個孩子和完全一樣

在過去的千百萬年裡,從來沒有一個像這樣的孩子。

再看看的身體 它是多麼神奇

的雙腿、的手臂、那靈巧的手指,以及移動的方式

可以成為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或貝多芬。

有成就一切的能力。是的,是一個奇蹟

而當長大時,可能傷害一個像一樣奇蹟般的

們一定要珍惜彼此。

們一定要努力  我們都必須努力  使這個世界配得上它的孩子們。”


當我們放下對於生命的成見與批判,

並且開始以孩童般的清新和好奇重新開始探索時,

天真感知之鑰就在於 : 發現的精神。




 


釋迦摩尼佛 ( 西元前 563   西元前 483  )印度 : 

“只有一個時刻是必須覺醒的。那一刻就是當下。”


松尾芭蕉 ( 生於 1644   逝於 1694  ) 日本 : ( 譯註 J-p73-1 )

“我是多麼望在黎明的花中見到上主的面貌。”


魯米 ( Rumi )( 生於 1207    1273  )波斯 : 

“讓我們所做的成為我們所喜愛的美。有一百種跪下親吻大地的方式。”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 生於 1803   逝於 1882  )美國 : ( 譯註 J-p73-2 )

會不想打開心扉,去了解彩虹在教導什麼,夕陽在顯示什麼?”


湯瑪斯特拉赫恩 ( Thomas Traherne )( 生於 1637   逝於 1674  ) 英國 :

對這世界的享受不是正確的,

  直到你每天早晨是在天堂裡醒來,發現自己在上主的宮殿裡,

  而且視天空、大地、和空氣為聖境的喜悅,

  對這一切存有如此的愛意,就好像你被天使們所環繞。”



譯註 J-p73-1 : 

松尾芭蕉 ( Basho ),是日本江時代前期的一位詩人。

松尾芭蕉將一般輕鬆詼諧的喜劇詩句提昇為正式形式的詩體〜俳句,並在詩作中灌輸了禪的意境。


譯註 J-p73-2 : 

愛默生 ( Ralph Waldo Emerson ) 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

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天真的感知是生命中最自然和最簡單的練習。

然而,在一個複雜且不合乎自然的世界裡,

想要體驗它,可能需要最審慎的意向和注意力。

加強練習天真的感知時,

記得它主要是發生在一種具有中性態度的「接受」模式。

從允許自己接受開始。

這包括了一切 從禮物到營養、學習、感情、感覺、想法、助、以及「愛」。

對於許多人而言,「接受」可能比們想像的更困難。

在某些情況下,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告沒有被回應,或不能被回應,

因為們不會接受。


我們聽我們身旁有天使,但我們並沒有看見他們。

通往天真的感知的第一就是教育自己 : 

所有的感知都是透過「接受」而發生的。

如果不是透過感覺的管 心、頭腦、和身體,根本就不會有感知。

不要只是相信我所的話。

而是超越所有的懷疑如此教導自己!

容許自己接受任何人事物,無論它是訊息、認可、助、或是「愛」,

注意看看的世界是如何變得明亮生輝。

處於「接受」的模式時,的感知會更加敏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觀察的推論結果 : 

打開的感官並且「靜觀」時,

對其他一切人事物的接受也同時增加了!


如果曾經認為「接受」是自私或自利的,那麼我建議重新考慮這個概念。

「接受」使能給予,並且讓更能了解的服務對象。

小溪無法流向大海,除非它先接受高山泉源的水流。

一旦你說服自己相信「感知」與「接受」的基本相關性,

那麼,就可以朝向天真感知的下一邁進。那就是 : 沒有期待的去接受。

這對孩子們是很容易的,

但是對於任何一個體驗生活已經很長時間的人而言,本來就是很困難的。


我們不僅形成了習慣、模式、和態度,

我們也擁有各種濾鏡,透過它們,我們彩繪自己的生命。

我們已列下了需求和必要條件的清單,用來塑造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容忍和冒險是有極限的,

而最富挑戰性的是 : 我們擁有痛苦的記憶,那是我們不希望再重複的。

「沒有期待的去接受」是很大的要求,

而且,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立即達到這一點是不太可能的。

首先必須確定 : 這樣做是安全的,也擁有生正面結果的合理性。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回復、發現、或練習你說「不」的能力,

有意識的、有意圖的、而且堅定的對於不支持生命的人事物「不」。

一旦確定自己擁有能力去拒不想要的經驗,

那麼,以「接受」的基本態度去接觸生命才是安全的。

運用過去的經驗和觀察,做出關於未來的建設性決策,是智慧的象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是為了避免經驗和感知而「不」,

而不是因為經驗之後決定不想要,才「不」。

舉例來,若是一個推銷員來到的門前,典型的反應是不去應門,

而不是在了解他是賣什麼東西之後,才做決定。

這是因為還沒有充分檢驗這個常見的假設 : 

如果進入一個經驗,就是在對它的整個過程「是」。

沒有什麼比這假設更遠離真相的了。

被創造為 : 在任何時候,對所有人事物,都擁有自由意志和意識的能力。

一旦知道可以在一個經驗裡的任何時間點「不」,

那麼,對更多的機會「是」,而且敞開自己迎向生命的盛宴,將會變得更容易。

只有到那時候,才可能開始「沒有期待的去接受」。


對此逐漸形成更多的理解時,

將會發現對於自己、上主、和生命美好的本質有了更多的信任。

如果沒有接受的意願,的感知將會被局限於已經擁有的狹隘範圍裡。

如果沒有信任,的感知就不會是天真的。


帶著洞察力發展「接受和信任」這兩個基本行為的練習。

然後透過下列這類活動,表達並享受這些能力 : 


1 在公共場合排隊等待時,與周圍的人交談,感受嶄新的相識經驗。

•2 寫一封感謝信給某一個人。

注意觀察某一個人的工作或服務,並衷心感謝他為帶來的改善。

與一個孩子交談,覺知他或對生命的感知。

讓一隻動物告訴,想要什麼。

回憶的夢想,讓它們傳達訊息給

寫下一個向來認為不太可能實現的目標或夢想,並且暫時相信它是可能的。

     為它編寫一個劇本,就好像它正在發生。

     把它表演出來,然後重新檢驗對它的感受。

在工作時,讓「正在做的事」真的對話。

     它有一個訊息。傾聽它。

對某些要求作出回應,而不是以忽略來打發它。

10 去執行某件一直在延的事情。

11 在家裡時,仔細想想的人際關係的價  不只是行為和言語。

     裡頭會有一個訊息。

12 告中,請求上主在生活中的旨意,並承諾會傾聽。

13 在大自然中,祈求回復與和平。


運用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新鮮點子來擴展這清單。




《耶之鑰》第六章 靜心 &


非常感謝期間許多夥伴 :

ArthurMayAlvinSamanthaMichelleSusieHanGreerGirasolJoshuaSunny

StephanieJeanPeterRichardAmberChristinaErinYolandaOmni 翻譯團隊 ! 

留言

⚝ 熱門文章 ⚝

《創造金錢》目錄

《接受富裕》 目錄

《目錄》遠東大師的生活與教導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Masters of the Far East 又名 雪山大師《靈修大師》

《創造金錢》第一章 你是豐盛的源頭

《創造系列》